11.胡適喜歡的格言(11)(1 / 1)

胡適對洞山的話做如下剖析:“他這半信半不信,就是表示學者要會疑,因為懷疑才自己去思索--想若完全讚成,便不容懷疑,無疑即不想了。”

『千萬不要僅僅做個自了漢』

胡適在《四十自述》中曾寫到他父親的一個朋友--上海張煥綸先生。胡適在文中說:“我父親生平最佩服一個朋友--上海張煥綸先生(字經甫)。張先生是提倡新教育最早的人,他自己辦了一個梅溪書院,後來改做梅溪學堂。二哥三哥都在梅溪書院住過,所以我到了上海也就進了梅溪學堂,我隻見過張煥綸先生一次,不久他就死了。現在談中國教育史的人,很少能知道這一位新教育的老先鋒了。他死了22年之後,我在巴黎見著趙頌南先生,他是張先生的得意學生,他說他在梅溪書院很久,最佩服張先生的人格,受他的感化最深。他說,張先生教人的宗旨隻是一句話:‘千萬不要僅僅做個自了漢。’”

胡適說:“我在巴黎鄉間的草地上聽著趙先生談話,想著趙先生夫婦的刻苦生活和奮鬥精神--這時候,我心裏想:張先生的一句話影響了他的一個學生的一生,張先生的教育事業不算是失敗。”

《四十自述》發表三十年後,一天,胡適收到一個剛滿二十歲的青年張寶樂的信。信的開頭寫道:“無論什麼時候我讀您的文章,總覺得您就站在我身旁在親口慢慢地跟我講一樣,所以我願意稱您先生,而不願稱博士,因為我覺得這樣比較親切些。”

胡適讀了這句話很感動,對旁邊的秘書說:“用力寫出的文章,要使別人覺得‘就站在我身旁在親口慢慢地跟我講一樣’,這樣的清楚明白才行。”

張寶樂是向別人借閱了《四十自述》之後才寫這封信的。他在信中還說了這樣一句話:“您在《四十自述》中提到張煥綸先生的一句話:‘千萬不要僅僅做個自了漢。’張先生的一句話影響了他的一個學生的一生,張先生的教育事業不算是失敗。您引了這句話假使影響一個學生的一生,您的引述也不算白引。不過我不是說我以後會有出息,而是說可能有別人看了這句話,使他的將來有出息。”

由此可知,一句格言不僅可以影響周圍的人,還可以影響遠方的、隔代的人。誠如萊布尼茲說的那樣:“每一個人不但直接受他身邊親近的人的影響,並且間接又間接地受距離很遠的人的影響,所以世間的交互影響,無論距離遠近,都受得著的。”

胡適書中所引述的格言影響了青年張寶樂,而別人寫進書裏的格言也對胡適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一千五六百年前有一個人叫做範縝說了幾句話道:‘神之於形,猶利之於刀;未聞刀沒而利存,豈容形亡而神在?’這句話在當時受了無數人的攻擊。到了宋朝有個司馬光把這幾句話記在他的《資治通鑒》裏。一千五六百年之後,有一個十一歲的小孩子--就是我--看《通鑒》到這幾句話,心裏受了一大感動,後來便影響了他半生的思想行事。”

『寧煩毋略,寧下毋高,寧拙毋巧,寧近毋遠。』

胡適曾對秘書胡頌平說:“凡是有大成功的人,都是有絕頂聰明而肯做笨功夫的人,才有大成就。不但中國如此,西方也是如此。像孔子,他說‘吾嚐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這是孔子做學問的工夫。孟子就差了。漢代的鄭康成的大成就,完全是做的笨工夫。宋朝的朱夫子他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他十五六歲時就研究禪學,中年以後才改邪歸正。他說的‘寧詳毋略,寧下毋高,寧拙毋巧,寧近毋遠’16個字,我時常寫給人家的。他的《四書集注》,除了大學已成定本外,其餘仍是隨時修改的。現在的《四書集注》不知是他生前已經印行的本子,還是他以後修改未定的本子。藝文影印的吳誌忠校刊的《論語》最主要是最後一卷的劄記,倒沒有印出,不知是原收藏家已經遺失了,還是怎樣?真可惜之至!如陸象山、王陽明,也是第一等聰明的人。像顧亭林,少年時才氣磅礴,中年時才做實學,做笨的工夫,你看他的成就!像王念孫、王引之、戴東原、錢大昕,都是絕頂聰明做笨的工作才能成功的。”

一次,陳之藩到紐約去看胡適,胡適正看朱熹。他說:“之藩,記住這幾句了不得的話:‘寧近勿遠,寧下勿高,寧淺勿深,寧小勿大。’”說完,胡適給陳之藩倒了杯酒,要他幹杯。多少年過去了,陳之藩仍記得這一幕,說:“這幾句話對我的震撼力,較威士忌還凶,至今使我暈眩!使我震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