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的許多王大臣可以不知道英王是誰,但都知道威妥瑪這個人。威妥瑪通華文,還是個中國通。威妥瑪曾在英國的劍橋大學讀書,按大清的紀年方法當為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加入陸軍,道光二十一年奉差遣隨部隊進入大清參加鴉片戰爭。威妥瑪因華文講得流利,於道光二十三年,被派到香港英國殖民當局擔任翻譯一職。
鹹豐二年(公元1852年),威妥瑪擔任英國駐上海副領事,步入政壇。鹹豐四年,英、法、美三國通過威脅、恐嚇的手法取得上海海關控製權後,威妥瑪成了上海江海關第一任外人稅務司。鹹豐八年,威妥瑪奉調擔任英國駐華全權大使額爾金的翻譯,參與脅迫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他本人的身價在其國內開始顯著,成了能員。鹹豐十一年威妥瑪升任英國駐華公使館參讚。
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在公使館阿禮國公使的授意下,威妥瑪向大清的總理衙門呈遞《新議略論》。同治十年,公使阿禮國期滿回國敘職,威妥瑪接任公使一職,成了英國駐大清的全權代表。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威妥瑪借口"馬嘉理"一案極大地傷害了英國國民,強迫清政府簽訂《煙台條約》,擴大了英國在華的侵略特權,也促使郭嵩燾代表大清政府使洋向英國表示"惋惜"。是年底,威妥瑪回國敘職,英公使館公使暫由副公使傅磊斯代理。
大清國上下,一提起威妥瑪,無不恨之入骨。曾國藩生前卻私下裏對威妥瑪給予另一番評價。曾國藩對曾紀澤講,一名優秀的外交家,就應該為自己的國家從別國爭得更多、更大的利益。威妥瑪是一名難得的優秀外交家。曾紀澤把父親對威妥瑪的評價牢牢記在了心裏。
曾紀澤認為,大清的上下,不該恨什麼威妥瑪,要恨就該恨自己的國家不夠強大。如果國家強大,船堅炮利,不要說一個威妥瑪,就算有十個、百個威妥瑪,也從大清爭不到絲毫的利益。他不敢把這話說出口,他怕飛來的唾沫將自己淹死。曾紀澤當日又到總理衙門,恭王恰巧這日也來了總理衙門。
曾紀澤就麵見恭王,將太後與自己的談話大概講了一遍。
恭王不由歎道:"太後對出使官員,還從沒講過這麼多話呢。--劼剛啊,太後對你可是格外開恩了!"寶鋆這時恰巧也來回公事,聽了恭王的話,也道:"也怪不得太後高興。像劼剛這樣,既懂洋話又通洋務的人,滿朝還真找不出第二個呢!"
曾紀澤答道:"與其說下官是個人才,不如說太後今兒個高興。"
恭王道:"劼剛啊,你京裏如果沒什麼事了,就抓緊啟程去天津吧。李少荃是個外國通,凡事你多與他計議。他現在是文華殿大學士,是首揆。他的話,上頭是很少駁的。"
曾紀澤躬身答道:"下官就照王爺的話去做,這一二日就動身。不過,有一件事下官須提前和王爺、寶大人打聲招呼。下官隨沈大人到同文館挑選的法翻譯不知能不能勝任,下官準備到上海後再讓他實際操練操練。如果不能勝任,下官還是要換人的。翻譯不是一般的官員,下官不敢有絲毫的大意。"
恭王笑道:"這何須說!挑選翻譯是你分內的事。上頭早就有話,不要說翻譯,所有隨員,你都盡可從各地衙門挑選,總理衙門照報就是了。寶鋆啊,是不是這樣啊?"寶鋆忙道:"王爺的話,誰敢不照辦!除非他吃了熊心豹子膽了!回頭我跟沈經笙說一聲。"
恭王擺擺手道:"經笙那裏說不說都無關緊要,你下去還是把劼剛使洋應用的文書都備齊吧。劼剛這次使洋和筠仙有所不同。筠仙使洋是洋人逼的,是先向人家惋惜而後做的公使,這在理上先就輸了一招兒,人家肯定要瞧不起。劼剛這次卻不同。"又談了幾句話,寶鋆和曾紀澤便一同告退,兩個人忙著去備應用的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