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互相征戰,老百姓不得太平,如果再加上天災,老百姓就沒法活了。這一年,齊國大旱,一連3個月沒下雨,田地幹裂,莊稼全死了,窮人吃完了樹葉吃樹皮,吃完了草苗吃草根,眼看著一個個都要被餓死了。可是富人家裏的糧倉堆得滿滿的,他們照舊吃香的喝辣的。
有一個富人名叫黔傲,看著窮人一個個餓得東倒西歪,他反而幸災樂禍。他想拿出點糧食給災民們吃,但又擺出一副救世主的架子,他把做好的窩窩頭擺在路邊,施舍給過往的饑民們。每當過來一個饑民,黔傲便丟過去一個窩窩頭,並且傲慢地叫著:“叫化子,給你吃吧!”有時候,過來一群人,黔傲便丟出去好幾個窩頭讓饑民們互相爭搶,黔傲在一旁嘲笑地看著他們,十分開心,覺得自己真是大恩大德的活菩薩。
這時,有一個瘦骨嶙峋的饑民走過來,隻見他滿頭亂蓬蓬的頭發,衣衫襤褸,將一雙破爛不堪的鞋子用草繩綁在腳上,他一邊用破舊的衣袖遮住麵孔,一邊搖搖晃晃地邁著步,由於幾天沒吃東西了,他已經支撐不住自己的身體,走起路來有些東倒西歪了。
黔傲看見這個饑民的模樣,便特意拿了兩個窩窩頭,還盛了一碗湯,對著這個饑民大聲吆喝著:“喂,過來吃!”饑民像沒聽見似的,沒有理他。黔傲又叫道:“嗟,聽到沒有?給你吃的!”隻見那饑民突然精神振作起來,瞪大雙眼看著黔傲說:“收起你的東西吧,我寧願餓死也不願吃這樣的嗟來之食!”
黔傲萬萬沒料到,餓得這樣搖搖晃晃的饑民竟還保持著自己的人格尊嚴,黔傲滿麵羞慚,一時說不出話來。
我站了起來,高聲說:“尊重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前提條件,沒有必要的尊重,就無法使友誼順利的發展,更談不上成為真正的朋友知己了。故事中黔傲的做法大家也看到了,他不僅不尊重那些饑民,甚至是戲耍著施舍東西,最終也遭到了一個饑民的拒絕。即使是在那種生死一線的關頭,仍然有人為了尊嚴而拒絕黔傲的施舍,可見不能夠尊重他人的人是多麼的不可理喻。”
我的話音剛落,夫子便急忙說道:“我認為人雖然有財富、地位的差異,但從本質上看,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人們都要求得到他人的尊重,尊重自然也就成了人與人交往的一個重要前提。所以,我們要想同其他人交往,首先就是要尊重他人,同時得到他人的尊重,接著,才可能有實質性的往來,並最終建立良好的感情。”
阿蘇淡淡地笑著說:“人們的相互尊重是一種社會道德準則,不能夠尊重他人就證明了自身道德素質的缺乏,而不尊重他人的人也為社會所不容,為世人所唾棄,是無法有所作為的。我曾經到一家大醫院實習過,那裏的院長總是彬彬有禮的和我交流,而我同辦公室的一個醫生卻總是牛哄哄的,對我也帶答不理的,後來我才知道這是很多單位的通病,我也明白了為什麼領導能夠成為領導,而職員隻不過是職員,這確實是一個素質的問題。”
她停了下來,但馬上又接著說:“我覺得劉備和關羽、張飛在這方麵也有很大的不同,接下來,我就講一個‘三顧茅廬’的故事。”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一位智慧絕頂謀略超人的奇才。但因身處亂世之時,為保全性命,他不求揚名群雄,因此隱居鄉下耕田務農,甘做平民百姓。
當時,天下大亂,軍閥混戰不休。而劉備的軍隊因缺乏有才能的軍師出謀劃策,經常戰鬥失利。劉備非常苦惱,急於詢訪人才。當他聽說諸葛亮是一條臥龍,就當即親自登門拜訪諸葛亮。
劉備帶著關羽、張飛來到諸葛亮的茅屋前下了馬,忽聽屋內傳來一個年輕人的朗朗讀書聲。劉備便上前拜見,年輕人連忙答禮,並告訴他:“我是諸葛亮的弟弟,諸葛亮不在家。”劉備很失望,隻好告辭,並囑托諸葛亮的弟弟說:“先生回來,請轉告,劉備曾來拜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