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氣度決定高度和寬度(2)(1 / 3)

在這個世界上,古往今來,古今中外,從來都不缺少富豪,他們中有很多人對窮人慷慨解囊,出現了不少的慈善家,他們為窮苦的人們建起了孤兒院、建起了養老院。但是,特雷莎修女不是富豪,她隻是一個普通的農家女子,她從來沒有為自己留過一分錢,她也沒有刻意地去掙錢,沒有刻意地去募集捐款。

特雷莎修女不同於那些一般的慈善家,因為她的目的並不在於僅僅隻是為那些窮苦的人和鰥寡孤獨者提供飲食和住處,也不僅僅在於為生病的人和遭受災難的人提供醫療服務,她要做的既在這一切之中,又在這一切之外,她所要做的是要給人們帶去愛心,讓每一個人都感受到自己是有尊嚴的,感受到自己是被別人愛著的。

為了這個目的,特雷莎修女願意向這些人下跪,特雷莎修女從小就立誌要為窮人服務,所以她先把自己也變成了窮人,她放棄了自己原本安逸的修女和教師生活,穿上了窮人的衣服,過著和窮人一樣的生活。特雷莎修女一頭紮進了貧民窟、難民,以及各種各樣的傳染病人之中,五十年如一日,為窮苦的人們服務著。

特雷莎修女的追隨者們為了讓自己服務的對象覺得有尊嚴,也都紛紛仿效特雷莎修女的樣子,過著窮苦人的生活,因為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和那些窮苦的人成為朋友,才能夠更好地為他們服務。特雷莎修女倡導的這種遠遠超過一般的慈善事業的宗旨,在她的一句話中得到了最好地體現,“除了貧窮和饑餓,世界上最大的問題是孤獨和冷漠。孤獨也是一種饑餓,是期待溫暖愛心的饑餓”。所以,特雷莎修女的一生,用她自己的話來說,那就是“懷大愛心,做小事情”。

特雷莎修女的舉動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廣泛稱頌。1971年,羅馬教皇庇護十二世頒給特雷莎修女“Pope John XXIII”和平獎。1971年,肯尼迪獎也頒發給了特雷莎修女。1975年,Albert Schweitzer國際獎也頒發給了特雷莎修女……

1979年,諾貝爾獎的委員會從包括促成了重要的埃以和談的美國總統卡特在內的56位候選人當中,選出了平凡的特雷莎修女,把諾貝爾和平獎這項殊榮頒給了除了愛之外一無所有的特雷莎修女。授獎公報是這樣說的,“她的事業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尊重人的個性、尊重人的天賦價值。那些最孤獨的人、處境最悲慘的人,得到了她真誠地關懷和照料。這種情操發自她對人的尊重,完全沒有居高施舍的姿態”。授獎公報中還說道,“她個人成功地彌合了富國與窮國之間的鴻溝,她以尊重人類尊嚴的觀念在兩者之間建設了一座橋梁”。這樣的人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當之無愧。

但是,特雷莎修女在答辭中卻說道,“這項榮譽,我個人不配領受,今天,我來接受這項獎金,是代表世界上的窮人、病人和孤獨的人”。所以,諾貝爾的這筆獎金特雷莎修女全部用來幫助了那些窮人和苦難的人,因為這一切對於特雷莎修女來說,已經成為了最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特雷莎修女還請求諾貝爾委員會取消了按照以往的慣例要為她舉行的答謝晚宴,諾貝爾委員會爽快地答應了特雷莎修女的請求,並且把節省下來的7100美元全部都捐給了特雷莎修女領導的博濟會組織。受此影響,在瑞典全國都掀起了向特雷莎修女的博濟會捐款的熱潮。從此以後,特雷莎修女的這項事業得到了全世界越來越多的人的支持。

從“印度偉大女兒獎”到美國總統自由勳章,從卡內基獎到史懷澤獎,在全世界至少有八十多個國家的元首、首腦、政府,以及各大領域的機構和相關的國際組織,都曾經向特雷莎修女頒發過非常崇高的榮譽和獎項。對於這些榮譽和獎項,特雷莎修女的態度可以通過兩個具體的實例來加以說明:

第一件事情是,1964年,羅馬教皇庇護十二世贈給了特雷莎修女一輛白色的林肯牌轎車,特雷莎修女便把這輛車作為抽彩的義賣獎品,用所得的款項修建了一所麻風病醫院;第二件事情是,1992年,美國的哥倫布騎士團把“喜樂與希望”的獎牌頒給了特雷莎修女,特雷莎修女在得知自己獲獎以後,立刻就到處打聽在哪裏可以出售這個獎牌,因為她想把賣掉獎牌所得的款項以及自己得到這個獎項的獎金一起交給自己的仁愛修女會,用來從事救助窮人的事業。

特雷莎修女從少年時期開始,一直到自己彌留之際,幾十年如一日地到處操勞奔波,即便是在自己得了心髒病之後也從來沒有停歇過,她做的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救助這個世界上那些最窮苦、最悲慘的人們。所以,在世界上另一位用慈愛之心感動億萬人的偉大女性戴安娜王妃的葬禮吸引著世界上將近一半人的目光時,特雷莎修女過世的噩耗又傳來了。值得一提的是,戴安娜王妃和特雷莎修女這兩個生活背景各方麵差異很大的女性,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幫助著別人,感動著世界。而且她們兩個還是相知甚篤的好朋友,在得知戴安娜王妃過世時,特雷莎修女和其他的修女們還在印度的加爾各答為戴安娜王妃做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