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的歲月劃過,花木蘭身上所凝聚的勤勞、孝順、勇敢、堅毅、機智、謹慎、淡泊名利、重情義的精神卻依然留存在這世間,給現代女性精神一份紀念、一絲啟迪。第八章花木蘭精神帶給我們什麼花木蘭,這個一生跌宕的傳奇女性,她已經成為了很多女性心中的那一盞明燈。花木蘭身上所具備的各種優秀的品質,照耀了一代又一代偉大女性的心靈。在這些偉大女性的心中,花木蘭早已經不再僅僅隻是織布機旁的那個小女子,也不再是馳騁沙場、萬綠叢中一點紅的女中豪傑,她已經幻化成為了一種精神,隨著時代流淌,亙古不息。
北魏時期,經過孝文帝的改革,社會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人民的生活也比較安定。但是,與此同時,北方的遊牧民族柔然覬覦北魏的野心從來沒有斷過,他們不斷地南下騷擾北魏邊境。北魏為了抵禦柔然的入侵,保衛國土,所以,要臨時征召兵丁,規定每一家都要出一名男子上前線抵禦柔然大軍的入侵。
可是,在花木蘭的家中,父親已經年紀大了,身體一直不好,弟弟年紀又太小了,也不能去打仗。於是,花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以後,便開始了她長達十二年征戰沙場的軍隊生涯。
在當時,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人來說,都是一件非常艱苦的事情,更何況花木蘭不僅是一介弱女子,而且還要在軍營中好好地隱瞞自己的身份,還要和將士們一起抗擊柔然大軍,浴血沙場。無疑,花木蘭是聰明機智的,也是勇敢堅強的,她完美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十二年征戰沙場的花木蘭立下了赫赫戰功,當時的北魏皇帝想要賜予花木蘭高官厚祿,但是,花木蘭都婉言謝絕了。花木蘭選擇了回到自己的家鄉,繼續躬耕織布,繼續好好孝順父母。
在當時的時代來說,花木蘭絕對是一個不守常規的女人。古人講究的是女子無才便是德,花木蘭卻是習得了一身好武藝,也學會了一套好的兵法戰略。古人都是男主外,女主內,而且戰場之上是絕對不能有女子的,可是,花木蘭卻是戎裝上陣,代父從軍。在花木蘭的時代,女子們都是被封建禮教和陳規陋習所束縛著,而花木蘭就像是那個時代的一朵奇葩,獨自綻放。
當然了,花木蘭也不是一個一反常規到底的人,在替父從軍之前,花木蘭也是一個勤勞賢惠、孝順父母的傳統女子。那時的花木蘭從來沒有因為自己身懷絕技而自高自大起來,而是靜靜地坐在織布機旁,悠然地勞作,一點也沒有恃才傲物的姿態。這時候,花木蘭的平靜,既不是一種庸俗的妥協,也不是無所事事的寂寞神態,而是一個心懷壯誌的普通女子的收放自如,是言談舉止的胸有成竹,一切皆任自然,她從不做作,也從不聒噪。
著名作家李健吾筆下的林徽因便是正如花木蘭這般。林徽因既能經受得住從事學術的冷清和寂寞,也能忍受得了生活上的清貧和艱辛。在沙龍上成為中心人物,被愛慕者眾星捧月般的簇擁著的是林徽因;在窮鄉僻壤、在荒寺古廟,拖著病體,不懼艱辛地陪著丈夫梁思成考察古建築的也是林徽因。出身名門,早年經曆繁華,被眾人稱羨的是林徽因;在抗日戰爭期間繁華落盡,被困居在李莊低矮破舊的農舍裏,自己親自提了瓶子上街去打油買醋的還是林徽因。年輕的時候旅英留美,習得了東西方藝術的真諦,英文好到連費慰梅都嘖嘖稱讚的是林徽因;中年的時候一貧如洗、疾病纏身,卻仍然固執地堅持留在炮火連天的祖國的還是林徽因。
在抗戰期間,當李健吾知道林徽因身患重病卻仍然不肯離開祖國的時候,激動地說道,林徽因,她是林長民的女公子,她是梁啟超的兒媳。後來,美國聘請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去講學,但是被他們夫婦倆拒絕了,他們的理由是這時候應該留在祖國和大家一起吃苦。
在悠然自得的鄉村生活中,花木蘭也曾有過一些愁思,她也曾聽聞柔然大軍的凶殘,也曾時刻惦記著家國天下。在國家遇到危難,父親已經年衰力竭的時候,花木蘭挺身而出。花木蘭的出走,不像是《玩偶之家》中的女主人公娜拉那樣,隻是為了尋求自由的生活,花木蘭的出走是為了替父親分憂,是為了保家衛國,她要做到忠孝兩全。
在很多人的眼中,家、女人,兩者聯合在一起,總會讓人想到一幅相夫教子、其樂融融的幸福景象。但是,國、女人,這兩者聯合在一起的話,又往往總是代表著悲傷甚或是悲劇。但是,花木蘭用自己的親身經曆打破了這一傳統的偏見,她決定要成為拯救國家於危難之中的一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