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華爾街是學習型人才的天堂(1)(2 / 3)

全錄公司的首席科學家約翰·西裏·布朗(John Seely Brown)提到,將跨越21世紀的人類,首先要學會如何去學習,並且學會如何去喜愛學習新事物。

作為父母,如果你也想讓孩子成為華爾街上那一道絢麗的風采,你也想讓孩子成為人人羨慕的華爾街精英中的一分子,那麼你就該讓孩子了解到學習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學習型的人才。

一、讓孩子自主學習

學習型人才有很強的求知欲、好奇心,對學習充滿興趣。他們學習不是出於外在的壓力,而是出於自身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他們的學習具有主動性,自覺性,所以大凡在學業上有所建樹的人,一般都是那些好讀書,愛動腦,對!學習充滿興趣,並能從學習中得到樂趣的人。終身教育就是要努力培養孩子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激發其學習的興趣,鼓勵孩子探索,使其從中得到滿足,逐步提高學習的自覺性。

二、培養孩子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就是自我學習的能力,這是十分重要的能力。孩子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才能獲得廣泛的知識,才能學得更靈活、更紮實。孩子應具備的自學能力有:使用工具書的能力;預習能力;初步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提出疑難問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並學習解答的能力等。

三、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

學習固然要不怕吃苦,但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可以少走彎路,從而盡快地達成目標。學習型人才能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勤於思考,興趣廣泛,他們看上去或許不太“用功”,但他們會學習,往往能舉一反三,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一個人的成長高度,重點在於此人是否為學習型人才。甚至一個人是否為學習型人才將決定此人的一切成敗。基於此種原因,父母應努力把孩子培養成學習型人才。

積累在平時,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古人說得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這句話強調了積累的作用。苟子給我們留下一句“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它同樣強調了我們在做事過程中要不斷地積累。積累是一個量變引起質變的過程,要發生質變,沒有一定的量變做基礎是不行的。

在現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中,有的人幹事情總想一口吃個大胖子,想像百米賽跑那樣快速取得成功。可是他們並不知道這個社會中隻有積小勝才能得大勝,隻有一點一點的積累才能取得最後的輝煌。

有一位擁有100萬美元的富翁,原來卻是一位乞丐。我們心中難免會產生疑團:依靠人們施舍一分、一毛的人,為何卻擁有如此巨額的存款?

事實上,這些存款當然並非憑空得來,而是由一點點小額存款累積而成。從一分到十元,到幹元、萬元,以至到百萬元,就這麼積聚而成。不通過長期一點點積累,想靠乞討很快存滿100萬美元,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其實,我們家長也明白這個道理:如果我們掙得不多,又想存下點錢當孩子的教育基金,就要靠每月積攢一點點錢。雖然這不可能一夜暴富,但也算是一個積累財富的辦法。儲蓄的數目不在多,貴在堅持,哪怕隻是儲蓄一點小錢,都會“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財富需要積累,學習同樣需要積累。學習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知識的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淺到深。因此,一定量的積累對任何科目都是非常必要的。學習的遺忘頻率很高,知識麵又很窄,所以必要的量的積累就顯得尤為重要。

晉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每次練完書法之後,都會在院門前的一個池子裏洗筆。起初,筆上的墨滴進池子裏就不見了蹤影,不留下一點痕跡。但隨著王羲之持之以恒的練習,他最後競把池子裏的水洗成黑色的了,而他自己也練成了鼎鼎大名的書法家。

魯迅先生的文學成就堪稱現代文學史上的裏程碑,尤其是他那一篇篇短小精悍的雜文至今仍充滿“戰鬥力”。為此,有人給他冠以“天才”和“中國的高爾基”等多項“榮譽稱號”,但他卻毫不遮掩自己的“短處”。他說:“哪裏有什麼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他曾對羨慕他文章寫得好的人說:“老實告訴你,我的學問並不好,我寫的文章,常常挨人罵。誰說我有本事,又能幹?我常常上別人的當,吃別人的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