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樣做並不是好事。從表麵上看,我們是愛孩子的,可是認真地說這是好心辦壞事,變相地害孩子。因為在生活中,磕磕碰碰的事情並不少,孩子們需要學會去適度地嚐試,去忍受生活中的傷痛。一個磕傷的膝蓋可以痊愈,但是受到傷害的勇氣卻很難重新得到。父母應該懂得自己對孩子的過分保護將使得孩子害怕所有的事情,認為自己缺乏能力。
孩子需要一定的空間去成長,去試驗自己的能力,去學會如何對付危險的局勢。不要為孩子做任何他自己可以做的事。如果我們過多地做了,就剝奪了孩子發展自己能力的機會,也剝奪了他的自主和自信心。
做父母的常常是在自己狹小的視野中,在自己的羽翼下哺育著下一代。
而家庭教育的真正意義在於:當父母不在身邊的時候,孩子可以自食其力地生存下去。即使孩子離開父母的幫助,自己也可以開創多姿多彩的未來。
無論在多麼惡劣的環境下,無論麵臨多少挫折——公司查封、工廠倒閉、下崗、失業、被炒魷魚——都能夠不屈不撓地生存下去,這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孩子動手,親自參加實踐,吃點苦,受點累,不但可以探究知識奧秘,培養創造能力,而且有利於堅強意誌和吃苦耐勞精神的形成。”
然而現實生活中,父母們的所作所為很令人深思:孩子打破了別人東西,父母卻要利用自己的職務之便,打個招呼,不用賠償了。省錢了,孩子卻丟掉了責任感!
孩子偷了東西,父母暗示孩子去撒謊,因為家醜不可外揚。麵子是保住了,偷的行為卻得到了支持,撒謊也被進一步地強化!
孩子打了同學後,父母卻蠻不講理,恐嚇對方。孩子麵前充當了強者,卻也教會了孩子霸道!
其實,肥沃和貧瘠都可以孕育生命,但肥沃孕育的生命嬌柔與脆弱,缺乏那種不屈不撓;而貧瘠中所孕育的生命堅韌且有毅力。即使生命有適合的土壤,也不能給它過分的溫暖,經風雨滌蕩、曆艱苦劫難才是對生命的最愛。即使生長在最不適宜的地方,隻要它拚命向下紮根,拚命吮吸大地母親的乳汁,終有一天會頂天立地、傲視蒼穹。
作為父母,我們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最終是要讓孩子獨立麵對風雨,讓孩子告別弱者的角色,這就需要讓孩子離開我們的庇護。隻有把機會留給孩子,才能把成功留給孩子!走進華爾街的道路絕對不是一帆風順的,它需要孩子能夠自己承擔風險,沒有人會為孩子的失誤埋單。
試著給孩子增加一些“考驗”
看過這麼一則故事:約翰家住在法蘭克福“富人區”,家境很好。他有兩個孩子,11歲的喬治和9歲的凱斯。對公益事業慷慨解囊的約翰夫婦,對孩子卻十分“小氣”。孩子的零用錢每月才30歐元,而且要幫家裏幹活才能得到。喬治負責為花園植物澆水、翻土及擦洗汽車;凱斯則幫助父母洗餐具、收拾房間、去商店購物和擦洗全家人的鞋子。到了暑假,兩個孩子還騎著自行車,頂著炎炎烈日,挨家挨戶送報,賺取買書籍、玩具的費用。
如此“殘忍”對待自己的孩子,大多數人看了可能很難理解,但約翰夫婦認為:“孩子總有一天要去更廣闊的天地闖蕩。為了他們將來能應對挫折,一定要培養他們戰勝困難的能力。”
美國南部一些州立中學,為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生存的能力,特別規定:學生必須不帶分文,獨立謀生一周才能畢業。美國中學生的口號是:“要花錢,自己掙!”不管家裏多麼富有,孩子一般12歲以後就得給家裏做家務,如剪草、送報等。當然,家長也要相應付給自家的孩子“勞務報酬”,體現按勞取酬。
德國家長從不包辦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規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裏承擔一些義務,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洗衣服等。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社會責任感。
瑞士家長為了避免孩子成為無能之輩,相當重視從小培養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比如,女孩子初中一畢業,就被安排別人家裏去當一年的女傭,上午勞動,下午上學。
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的賜予,其他一切就要通過勞動獲得。許多日本學生在課餘時間,都要去外麵參加勞動掙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