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成功永遠青睞於強者(2)(1 / 3)

孩子很小的時候,日本家長就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給別人添麻煩。”

全家外出旅行,很小的孩子也無一例外地背著一個小背包。對此,家長的解釋是:自己的東西必須自己背。

經常在擁擠的公共汽車上看到這樣的情景:70多歲的老太太吃力地抓著扶欄搖搖晃晃地站著,而她身邊坐著的是一位十一二歲的少年,正津津有味地嚼著口香糖。乘務員對那少年說:“同學,把座位讓給老人坐,好嗎?”少年還沒來得及回答,老太太就已經搶著說:“沒關係,讓他坐著,我是他姥姥。”

不同的教育理念,有不同的結果。事實已經把差距擺在了我們麵前。

父母要改變自己的教育理念,給孩子設置點“困境”,這對孩子有好處。如果孩子平時走慣平坦路、聽慣順耳話、做慣順心事,那麼一旦他們遇到困難,就會情緒緊張,極容易導致不戰自敗。所以父母在平時要有意識地給孩子設置些障礙,讓他們經受磨煉。

但是有的父母可能會說,現在的條件好了,孩子哪有可能經曆那麼多磨難呢?物質上相對有充分的保障,吃住不愁,學費不愁;精神上有豐富的資源,特別是適合孩子的文化資源特別充足;日常生活中也沒有什麼必須賣苦力的地方。

其實不然,身居城市一樣有“磨難”機會,處處留心皆“磨難”。孩子摔到,自己爬起來,父母爺爺奶奶不相扶;小朋友鬧矛盾,自己解決,而不是單純地講道理,更不能讓長輩出手相助;學習困難不輕易請教他人,自己盡力尋找答案;不合理物質要求堅決不允諾,孩子得做一個“清貧者”

“自立者”。

凡是相應年齡段可以做的事情,家長都要讓孩子獨立完成;凡是可以克服困難完成的事,都讓孩子努力解決;凡是不應當有的奢侈,不因為孩子之間的攀比而予以滿足。

給孩子設置障礙,培養孩子的耐挫力,當然不是要孩子一味接受挫折教育,這樣會導致孩子“斜視”世界,對一切缺乏信心,甚至產生悲觀失望的心理。我們既要讓孩子有成功的快樂體驗,也要結合所遇的挫折與困難進行教育,兩者有機結合,才能真正培養起孩子良好的耐挫力與正確對待一切事物的態度,品味挫折帶來的人生感悟,並且抬起頭,一次又一次地對自己說:“我不是失敗了,而是獲得一次經驗。我相信,我能行!”讓孩子深刻體會到“吃得苦中苦,方知甜中甜”的道理。

人的一生不可能不遇到困難和挫折,所以,父母非但不應一味地包辦代替,不能讓孩子習慣於靠撒嬌、索要或哀求等手段達到目的。還要人為地給孩子的成長道路上設置一些“路障”,鼓勵他們想方設法獨立去解決。

鼓勵孩子“合理”的冒險行為

研究人員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有4隻猴子被關在一個密閉的房間裏,每天隻能吃很少的食物,猴子餓得吱吱叫。數天後,有人在房間上麵的益兒樂小洞裏放了一串香蕉,一隻餓得頭昏眼花的大猴子一個箭步衝向前,可是當它還沒拿到香蕉時,就被預設機關潑出的熱水燙得全身是傷。大猴子沒有吃到香蕉,回來了。

後麵3隻猴子仍依次爬上去拿香蕉,同樣被熱水燙傷。於是猴子們隻好望“蕉”興歎。

又過了幾天,進來一隻新猴子。當新猴子肚子餓得也想嚐試爬上去吃香蕉時,立刻被其他3隻猴子製止,並告訴它危險,千萬不可嚐試。

實驗員又再放進一隻猴子,當這隻猴子想吃香蕉時,所有的猴子仍然像上次那樣,上來加以阻止。

當把所有的猴子換過一遍後,仍沒有一隻猴子敢上去碰香蕉。

後來,實驗人員把熱水機關取消了,但猴子們對唾手可得的盤中餐——香蕉,仍懼而遠之,誰也不敢前去享用。

約翰.皮爾龐特·摩根大學畢業後在鄧肯商行任職,他特有的素質與生活的磨煉,使他在鄧肯商行幹得非常出色。但他過人的膽量與冒險精神,也經常讓總裁鄧肯提心吊膽。

一次,摩根在從巴黎到紐約的商業旅途中,一個陌生人敲開他的房門:“聽說,您是專搞商品批發的,是嗎?”

“有何貴幹?”摩根感覺到對方焦急的心情。

“啊!先生,我有件事有求於您。我這裏有一批咖啡需要立刻處理掉,這些咖啡原是一個咖啡商的,現在他破產了,無法償付我的運費,便把這批咖啡作抵押。”

“我買下。”摩根瞥了一眼樣品,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