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沒有計劃亂花錢,給他一分都是浪費。如果孩子有計劃,合理利用零花錢,那給多少都不怕。因為孩子勤儉節約,會把不需要花的錢存起來。所以,給上學的孩子多少零花錢是一個次要問題,為人父母者都要先想想,如何教育孩子珍惜每一分錢,合理計劃,讓所花的每一分錢都發揮其最大價值。
有人說,零用錢是孩子學習消費的“學費”。確實,花錢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從分析需要、節製欲望到收集資訊、選擇商家、比較商品的質量與價格,再到討價還價、找零核對,在支配零用錢的過程中,孩子能學到的東西很多很多。所以,明智的父母不會排斥孩子用錢,而會教孩子如何花錢。
孩子在花錢買東西的過程中,父母要幫助孩子形成合理的消費觀念,培養其基本的消費能力。
父母應該告訴孩子,有了錢,並不是想買什麼就買什麼,父母要幫助孩子逐步分辨哪些是必需的,哪些是可有可無的。要讓孩子懂得節儉是一種美德,可使我們把更多的錢用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在閑暇時候,父母不妨在帶著孩子逛超市時,在琳琅滿目的商品陳列架前,比較各種貨品的質量與價格,學會綜合權衡。在購物時,通過“討價還價”,可以讓孩子明白商家的出價與物品的實際價值之間是有空間的,學點“生意經”,避免“吃虧”,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會得到鍛煉。帶孩子一起買東西時,簡單的運算可以讓孩子去完成,讓孩子替大人跑腿買東西時,要求他彙報價格與餘額,這些都是訓練孩子找零核對的實戰機會。
孩子上小學以後,可以利用零用錢進行相關的理財教育,比如以下幾種理財教育:給孩子開設一個銀行賬戶,讓孩子熟悉金融機構辦理手續的一般程序,知道賬戶裏的錢屬自己所有;讓孩子學會計劃開支,比如可以讓孩子擬一個本周開支的清單計劃,為自己的各項開支作一個大致的預算;學會記賬與核算,用一個小賬本記錄自己的開支項目,及時總結以便調整消費計劃;針對大宗物品,可以讓孩子體驗積攢與借貸的意義。比如,孩子想買一雙輪滑鞋要100元。父母可提議孩子通過勞動報酬與表現獎勵爭取額外的收入,同時每周積攢5元,攢足3個月,湊滿60元,再向父母借貸40元,2月還清,付息2元。在這些“模擬”的金融活動中,孩子可以真切地領會到儲蓄與借貸的意義與價值。
要讓孩子知道錢的意義不隻是錢。比如,捐贈活動中父母掏錢孩子捐贈,孩子並沒有受到愛心教育。最好是讓孩子掏自己的錢,孩子就會麵臨得與失的權衡與選擇,這時無論捐多捐少都是愛心的表達。
剛入中年的父母,事業多是處在頂峰,即使不是大富大貴,也是衣食無憂了。加之又隻有一個孩子,用在子女身上的花費自是不少。給孩子零花錢是正常的,但不能無節製地有求即給,也不必刻意減少或是不給孩子。
孩子支配合理的零用錢,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決策能力,同時可以讓孩子逐漸加深對金錢價值的理解。
關於零花錢的用途,父母應鄭重其事地和孩子進行討論,以期達到彼此滿意的解決辦法。並且要告訴孩子,協議一旦達成,他就必須遵守執行。
也要讓孩子明白,零花錢是家庭生活中的一項製度、規矩,這並不是父母對他施加壓力的一張王牌,也不會因父母的情緒好壞而隨意增減數量。
總之,父母一定要重視孩子零用錢的問題,給得太多太少都會對孩子金錢觀的樹立產生不利的影響。一定要以恰當合理的方式和孩子協商,也讓孩子學會正確消費,這有助於對孩子理財觀念和財商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