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購物時應堅持“三不二要”之原則。“三不”就是要做到:不留戀、不擺闊、不寅吃卯糧。所謂不留戀就是在出門購物前需先詳列清單,到了購物點就依照清章上所需物品直接進行選購,而在選購完畢後就不再逗留,避免無謂的消費。不擺闊就更容易理解了,我們有時的消費是為了滿足當“大爺”的欲望,常經不起店員的吹捧。還有信用卡的泛濫及不當使用,常會使消費者有種不用付費的錯覺,實際上是“現在”享受不花錢,心痛卻在下月賬單出現時。
“二要”就是我們在購物時要講求實用、要堅守環保原則。消費時,在講求實用又堅守環保原則的前提下,我們就不會做出奢侈浪費的消費行為。
從生活各層麵來說,食的部分:消費者應以國產的當令蔬果、肉品為主,加工、冷凍食品為輔;盡可能選購有機農產品,以推動有機農業;還有拒絕加入“吃到飽”的行列,以免浪費糧食又折磨自己的腸胃。衣的部分:切忌追求時尚流行,更:不因大減價而瘋狂添購不必要之衣物;質料以選購天然纖維紡織品為佳;適當接受“二手衣”的新觀念,殊不知別人的“舊愛”可能就是我們的“新歡”呢。電器用品部分:消費者可要睜大眼睛看好,自己選購的商品是否具有環保或節能標章;裝置省電燈具或節水設備,絕對能讓你在水、電賬單上深深地體會到“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之效。
交通方麵:近程可步行或騎自行車,遠程則以公共運輸工具為主,少開車不但省下油錢、保養費,更為環境減少汙染、對抗暖化多盡一份心力。
無論是能源的短缺,或是《京都議定書》中各國全麵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協議,都顯示了這些是國際性的焦點,更是全球性的議題,而身為地球村一分子的我們又豈能置之度外呢?所以,唯有在生活中力行“簡樸生活”——少食、少用、少丟,多思考、多分享、多利用,我們才能在節約與環保行動中創造雙贏的局麵,而在麵對龐大的生活消費上,縱使難以“開源”(理財投資),至少你我還可以攜手做個環保達人,努力向“節流”奮鬥吧!
我們不應該盲目追求多功能,多功能意味著多付錢。作為大人,其實,我們也常常禁不住商家的誘惑,買一些自己根本不需要的東西。更何況孩子呢?
在孩子一天一天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也要告訴孩子買東西的時候,不是自己想要買的都有必要買,要注重實用。讓孩子不買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這不光能夠節約下一筆不小的開支,也將培養孩子對商品本身的洞察力,對孩子今後無論是消費或是做生意都大有好處。
告誡孩子,要合理使用零用錢
有一家長訴說他10歲的兒子,天天向自己要零花錢,每次多時幾百元,主要用於買零食、打遊戲機、買玩具等。不給他零花錢,他就纏著自己哭鬧。
有位專家給父母支招:給孩子20元的零花為基數,教育孩子要合理地使用這些錢,要有正確的理財觀念。首先孩子的零花錢要定期給,限定數量。每月總體零花錢不超過30元,對如何花這些錢,要孩子有計劃,有大體的安排,不得超支。這樣可以養成量人為出的習慣。其次,在孩子花錢時,明確規定使用這些錢的範圍,隻準在買學習用品,或資助因難同學,少買零食,其他皆不準支取,並且,要建立一個支配零花錢的明細賬,使孩子養成精打細算的好習慣。最後,父母要定期檢查孩子零花錢的去向,發現使用不當的地方及時指出來,讓孩子知曉利害。
其實,現在孩子手頭並不缺乏零花錢。春節拜年,長輩給孩子“壓歲錢”向來是中國的傳統。過去“壓歲錢”隻是一種象征性的禮物,它寄托了長輩們對晚輩的關愛和希望。如今,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壓歲錢的“行情”也一路看漲,成為孩子不小的一筆收入。除此之外,父母還要給孩子零用錢。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生活得很幸福。能滿足的,父母都是盡力滿足孩子的要求;孩子需要零花錢,父母就給。零用錢對父母來說,並不隻負責給,還要引導孩子合理使用零用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