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父母還用許多方式來鼓勵孩子的賺錢行為。當然,這種鼓勵不是讓孩子盡情消費他們賺到的金錢,而是通過一些方式把金錢積累下來,並借機教會他儲蓄或穩健投資等一些最基本的理財技巧。畢竟,能把自己賺來的錢積累下來,還能感受到金錢在儲蓄賬戶裏增長,這對每個孩子來說都是神奇的體驗。
美國猶他州的邁克爾·艾耶斯介紹經驗說:“我兒子16歲時,找到了一份在當地電影院賣爆米花和糖果的零工。我和妻子決定,他在電影院打工每賺到1美元,我們也拿出1美元存入他的個人退休賬戶。1999年,兒子大學畢業時,我們在他的賬戶裏存入了最後一筆錢。7年來,我和妻子用這種方式為兒子投資了1.0682萬美元,現在他的賬戶裏共有1.4684萬美元,這對於一個22歲的年輕人來說,已相當不錯了。”
總之,作為父母,我們要讓孩子知道坐吃山空是自己讓自己滅亡的消極手段,唯獨自己擁有掙錢的能力才可以讓自己生活得更好。所以,父母要鼓勵孩子賺錢,幫助孩子賺錢。
與孩子共同理財
理財教育是生存教育的~部分。美國學校也重視“錢”的教育,認為這是把孩子從“象牙塔”上“請”回到社會現實中來。
一名外國家長談及學校的理財教育:我兒子的學校裏舉辦過幾次模擬社會活動。一次是同學們自由組合各種各樣的公司,在同學、老師間做生意,看誰能賺更多的錢。這個活動前後搞了一個月,孩子們的“公司”或是白手起家,或是自籌資金。有些五花八門的公司,根本無法在社會上找到原型。比如,有個公司的產品是用糖果餅幹“組裝”成一棵“小樹”,每棵叫價5美元。這個公司靠“生產”社會上沒有的、新奇的”產品”來取勝。我兒子成立的是一家賣中國字畫的公司;有個印度小孩的公司想做“跳蛇舞”的生意,但由於沒有真蛇可“舞”,隻能自己傻跳“人蛇舞”,“看熱鬧”的倒是有,付款的卻沒有,所以沒幾天就倒閉了……
另一次活動是學校讓幾個班的孩子組成一個“工貿”生質的公司。孩子們各有自己的角色,有當工人的,有當設計人員的,有當管理人員的。
公司內部用假錢流通,把個人的工作角色同報酬聯係起來。兒子是個設計師,屬於動腦一族,才幹了沒幾天,他就發現公司”分配不均”、“貧富懸殊”:動手的,不如動腦的;動腦的,不如動嘴的(領導)。
還有一次,是舉辦真正的“拍賣會”,學生以自己的成績換算成拍賣的資金,拍賣物都是孩子聯係各個讚助公司得來的。兒子同一個同學鬥智鬥勇”,最後得到了他最想要的電子遊戲卡。
美國學校開展的這些活動很注意讓孩子們學習社會上的“生存競爭”的技巧,讓孩子看到社會競爭殘酷的一麵。這樣,有關“錢”的教育也就隨之進入到另一個層次,即把“賺錢”的行為演繹得更貼近生活了。
然而,在中國,很少學校有類似美國這樣的理財教育。所以,在培養孩子理財觀念上,父母要扮演主要角色。不過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理財習慣,一定要對孩子有充分的信任,賦予其對金錢足夠的支配權,作為父母更多的是對孩子進行教育和督導。這樣有助於其正確金錢觀念的養成,培養良好的消費習慣。
許多孩子逢年過節會收到長輩給的零花錢或壓歲錢,久而久之,手上也有一筆不小的存款。這時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建立一個消費小賬本,幫助孩子理解支出、庫存和收入等概念,每次得到零花錢或是買東西都要一筆不漏地登記在冊,父母可在固定時間和孩子一起分析總結,看哪些消費是必需的,哪些是浪費的。這樣,孩子就能夠從實踐中理解到理財的重要性,學著有計劃地消費。對於年齡小的孩子,父母可以先給孩子做示範,再慢慢放手讓孩子自己學習記賬。
另外,父母還可以在日常的購物中教導孩子理性消費。比如,買東西時多走幾個地方,貨比三家,告訴孩子無論買什麼東西都不能大手大腳;逛商場時要和孩子說好:今天隻能買一樣東西,或者隻能花多少錢,這樣對孩子有所約束;可以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買菜、買日用品等等,讓他們切身了解家裏的消費開支,珍惜金錢。
父母引導孩子熟悉複雜的投資工具,並最終學會操作工具是件非常複雜的事。可以先和孩子玩“大富翁”類的遊戲,從遊戲中建立起對投資的初始印象,然後介紹給孩子簡單的投資知識。譬如將股票比做一件商品,先教會孩子股票價格漲跌的概念,再帶他們到離家最近的證券交易所,告訴他們大屏幕上紅紅綠綠的意義,然後挑一支耳熟能詳的股票,並讓孩子試著操作一下,告訴他買入價格是多少,賣出價格是多少,是如何實現盈利,或者怎樣才虧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