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3月22日,這天難忘的日子,花旗集團宣布,其董事會已選舉集團首席執行官普林斯自2006年4月18日開始擔任董事長,原董事長桑迪·韋爾則將正式交出董事長的法杖。
桑迪·韋爾說,作為世界最大的金融機構花旗集團的董事會主席兼CEO,有無數遭遇損失的投資者或尋找替罪羊的人將他扔進巨大的恐怖旋渦中。在過去,花旗集團的標準是不比平均的水平差,不幸的是,投資者、監管者和媒體都盯上了這個龐大的公司。2002年有幾個月,當局監管者質疑花旗集團的執業操守,使他的生活變得極為艱難。
屋漏偏逢連夜雨的時候,桑迪·韋爾感到花旗集團和他本人在受到媒體的拷問,並擔心監管者會忽視事實,隻聽一麵之詞。多年來他經曆了許多,但那段時間堪稱他職業生涯中最糟糕的日子。
無比幸運的是,花旗集團和華爾街其他一些大公司經都受住了調查,並在2002年底解決了這些監管的問題。沒有發現什麼不當行為而指控桑迪·韋爾,而他也堅持認為花旗集團在實施改革方麵堪稱業界的領頭羊。
桑迪·韋爾和同事們又回到日常的事務上來。風波過去了,但這次危機還是有代價的。桑迪·韋爾認為他最珍貴的財富——聲譽,在它被踐踏的那幾個星期,韋爾身心疲憊,深受傷害,幾度不願與人交談。
桑迪·韋爾事後談到,投資於非營利機構能夠帶來極大的個人回報,比如慈善事業或學術性基金等公益事業。成功的商業管理人是應該回饋社會的,有條件的情況下也應分享商業和組織技能,讓更多的服務於公眾的非營利機構得以長久駐存。
有許多成功的領導者向他們最喜歡的機構進行財務捐贈,但比金錢支持更重要的是付出時間、精力和技能,並分享公共關係。管理者可以為員工樹立榜樣,這樣可以把人帶向好的方麵發展,同時鼓勵他人奉獻愛心。
桑迪·本人是到20世紀70年代末期才鄭重考慮進入社會非營利事業,當時他想創建一個國家學術基金,為內陸城市高中生設立的把握經濟能力成長項目,教他們一些關於金融業的知識。
但他們缺少訓練有素的誌願者,原以為這一想法要為之落空,一次參與教育事業的活動讓桑迪·韋爾開闊了眼界,他說他明白了可以賦予人力量。同樣,在他作為卡內基音樂廳①和康奈爾醫學院主席分享他的商業技能時,他覺得那真是獲得了毫不遜於擔任花旗集團CEO的個人價值實現感和滿足感。
狂人謝幕
2002年,一個又一個的意外接踵而至,桑迪·韋爾似乎有種自己的世界即將瓦解的預感。他試圖控製局麵,反複告訴自己應該在混亂中尋找機會。
桑迪·韋爾最早於2001年開始考慮退休,也就是花旗集團合並的三年之後。當時,各界投資者正開始關注花旗集團的強大潛力,瘋狂的抬高它的股價,股市不可思議的如日中天。
迅速飛漲的股票價格是對桑迪以及他所在集團的領導團隊的領導才能的極力認可,這是一種支持,一種信心。花旗集團是韋爾一生隻能有的一次成就,對於韋爾,它代表了他個人辛苦工作的50年生涯的頂峰。
花旗集團的全球分布、豐富的產品和多樣化的分銷渠道是世界上任何其他金融機構無法匹敵的。在構建這家偉大公司的過程中,韋爾他們打破了所有的模式。公司整合過程中的困難被他們一一擊破之後,韋爾認識到,此時或許是最佳的退休時機,因為在事業頂峰退出對他來說意義重大。在他看來盈不可久,這似乎預示著一種終極階段,再發展,植物幹枯,盛世已逝,難免有悔。然而,當時關於考慮的退休問題被迫放到一邊,因為監管的事很快占據了他主要的注意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