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閑談:關於大學(1 / 3)

楊剛和江陽,在閑暇聊過大學。

江陽笑道:“大學,是個誨人不倦的地方。我就被大學‘誨’(毀)了四年!”

楊剛:“嗬嗬,不是你上了大學,是大學上了你!”

江陽微笑著說:“其實,大學隻是提供給你到了一次加個自我的機會。大學好比是一台綜合型加工機,你好比是一個毛坯,是一塊可以用來加工各種工件的坯料。在大學四年,你在不斷的塑造自我。究竟將自己塑造成什麼,這個主動權在你的手裏。

日子一天一天過,你在慢慢的加個自我:是在不斷的磨去自己的棱角,還是在不斷的磨尖自己的棱角,是在不斷的強化自己的弱項,還是在不斷的弱化自己的強項,是在變得‘泯然眾人矣’,還是在變得越來越與眾不同。”

楊剛欣喜的讚同:“千軍萬馬爭著擠過高考這獨木橋,一年又一年。

過橋之前,似乎是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發現橋對岸的曙光,渴盼破曉的晨光,心急情切,誌在必得或豪情滿腔或躍躍欲試或摩拳擦掌;然而考上大學了,通過獨木橋,進入了大學校園,許多人的失落感遠遠強於成就感,發現以前吸引自己的大學的光芒,不過是千裏之外的一點燭光,真正走近了,感覺其光環不過如此,甚至有一些被騙感。

似乎自己盼來的,不是一點點光明的前景,而是‘黑雲壓城城欲摧’的現實。自己頭上沒有什麼天之驕子的聖環,有的,隻是在隨著不斷的擴招而對應的越來越大的就業壓力。大學生越來越多,大學就業似乎越來越難。大學專業越來越多,自己的專業好像比自己當年選擇它時貶值了很多。大學學費越來越高,上大學的成本越來越高。”

江陽:“大學,是個小社會,是個萬花筒。

一千個人讀《紅樓夢》,對應眼中出現一千個賈寶玉;一萬個人讀大學,對應會產生一萬種大學情懷、一萬種對大學生活的理解、一萬種校園感受。

我回想自己的大學生活,總結一下非常簡單:我付出四年的青春,付出四年的人民幣,換回一張小紙片——一張大學畢業證。如此而已。一個非常簡單的交換。

至於這個交換是否等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有的人可能會說,何必費這四年、費這些學費呢?出門找個電線杆,根據號碼撥通電話,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一個假證拿到了,短平快,多有效率?

有的人可能會說,假證在網上一查就露餡兒了。還是得實實在在得學,拿個實實在在的證。不然,心裏不踏實。

有的人的大學生活,真正過著如同大學這個英語單詞的諧音的日子:由你玩四年(university的音)”

談了一些對於大學的總體評價,又談各自的一些經曆。

楊剛追憶道:“我的大一,不是在學校的本部上的,是在學校的分部:北院。

北院比較偏僻,在市郊。當時,北院的門口隻有一路公交車。這唯一的一路公交車,連接著火車站和北院。我清清楚楚的記著,是84路車。而且,我是提前一天去學校報到的,正趕上這一路車正式通車,舉行首發儀式。我當時坐的車,前麵還都掛有大紅綢花,特別顯眼。

按照錄取通知書上麵的時間來報到的同學,是做學校專門接新生的車,從車站來到北院的。因為我是提前到達的,輔導員老師給我布置了一些接待新同學的任務。也許加上我長得有一點老成,當天,很多同學都以為我是老師。其實我隻不過就是僅僅比大部分同學早來一天而已。

由於北院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的周圍沒有繁華的燈紅酒綠,缺少大城市的氛圍。我呆在北院的這一年,它周圍沒有大超市、沒有銀行、沒有網吧、沒有大醫院、沒有郵局、沒有服裝城,甚至連一台自動取款機都沒有。同學們都是在周末坐車,去臨近的一個批發商城,到那裏去取錢、買東西。

正是因為北院有點與世隔絕,所以這是一個治學的好地方。我感覺最明顯的一條,就是在這個分校不像讀大學,倒像是讀高四。它有一個不大的圖書館。說它不大,是因為它比總校的圖書館小多了。但是我不能說它小。因為那個圖書館,是我到讀大一為止,見過的最大的圖書館。在這個知識的海洋裏麵,我可以盡情的遨遊。

北院的球場挺大的。但是比起總校的來,它又顯得有點寒磣:總部的球場,不論是籃球場、足球場、乒乓球場地,都精裝修了。而這北院的球場,是除了圖書館之外,我的課餘時間花費的最多的地點。

升入大二,來到了南校:學校的總部,也就是學校的總校。它的周圍是那麼的繁華。我的心,也隨著環境的改變,變得浮躁起來,再也沒有回到在北院的那種比較平和的心態。

總體上來說,我覺得不論是在北院這個分校讀書,還是在南校這個總部上課,各有利弊。

我們學院有這麼一個規矩:新生入學,都是在北院讀大一;升入大二之後,才搬到南校。

我在大三的時候,剛剛開學不久,去迎接新生。當時,我和新生說了我們學員的這個規矩,有很多學生羨慕南校。我就實實在在的告訴他們:說實話,其實我現在還羨慕你們呢!好好珍惜你的時間,不管你是在北院還是南校。我的大學時光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度過了一半了,而你們的才剛剛開始!”

江陽高興的拍著手道:“我想起,在校的時候,同學們之間流傳這麼一段順口溜:

過了星期三,一天快一天;

過了星期四,快的沒法治;

過了星期五,還剩一上午;

過了星期六,一周就跐溜啦!

我們到了大三,人手一個手機。有的同學,是早上起床,然後早早去教室。有的同學,是上午起床。晚起的就給早去教室的發短信:如果今天老師點名,幫我喊到。一會對方回了:今天老師沒有點名。宿舍的馬上回道:那我接著睡!”

楊剛感歎自己的學校和江陽的學校之間有差距:“我隻不過比你早一屆,你隻比我晚一年入學,班上的手機普及率就高出如此!”

江陽補充:“還有一個因素:可能因為我們是工科院校,而你在師範類學校。”

楊剛有點自豪又自嘲的樂道:“我進大學時,在‘三電宿舍’:宿舍帶電的即電燈、電話、電風扇。而畢業時,所謂的‘三點宿舍’是指有電話、電視機、電腦網線。

我們師大,最出名的是從大一到大四,年年跑操,天天查衛生。隻有當你大四下學期開始去學校教育實習了,你才不用跑操。而被子仍然要疊豆腐塊。”

江陽:“我是今年剛剛畢業的。畢業後直接來到西點學習速錄。我的感覺是從一個學校來到了另一個學校。”

楊剛:“我畢業一年多了。我的大學同班同學,現在有的已經結婚,有的已經是正式的爸爸媽媽了:生了寶寶了。時間過得真快,一年多的時間,彈指一揮間!

大一大二發生的事情,好像就是在昨天一樣;可是一轉眼,大學對我來說,已經是過去式了。”

江陽:“迎新晚會、迎新球賽、聯誼班級聯誼宿舍,參加社團活動,五彩斑斕的生活,對於大一的學生來說,有點目不暇接。

心態也在變著。輔導員老師就曾經說過:看著你們一個個小夥子大姑娘,入學時有點怯生生的麵孔,在校一天天,好像忽然之間就變成熟了長大了很多。

由新入學的有點失落有點迷茫有點新奇,轉而走到了期末,迎來了期考。

一次考試如同一次戰鬥:試卷上麵密密麻麻的題目就是你迎頭的槍林彈雨,學生憑借積累的知識作為武器與之短兵相接。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用身經百戰來形容,毫不為過。

大學裏麵的期考,是大學生活裏麵別具一格的亮麗風景線。

首先是備考。複印室這期間的生意最好:長長的隊伍排著,等待複印資料的學生一個接著一個。而往常這裏的客流量根本達不到如此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