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追憶:兒時歲月(1 / 1)

重陽節,又稱為“老人節”。九月九日這一天,不是周末。楊剛還是和往常一樣:上課、上自習,而沒有什麼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之類的活動。

晚上,楊剛躺在床上,想起了外公、想起了自己的兒時歲月。

現在想來,兒時的歲月是多麼的幸福:無憂無慮,不用為一日三餐發愁。沒有多少煩心的事情,晚上倒頭就睡,一覺睡到天亮。

識字之前,跟著外公:楊剛喊作“姥爺”。外公留給楊剛的,是一個非常慈祥的形象:記憶之中的他,白胡子白頭發,看報讀書時,會戴上一副老花鏡。

老花鏡是凸透鏡,兩個鏡片都是圓形的。外公不戴時,楊剛就拿著它玩:有時是放大東西看,比如找一些小字體的報紙看或者找一些沙石米土認認真真仔仔細細的“研究”;有時是拿到太陽下,聚光來點火柴或者燙螞蟻。

楊剛開始識字了。這時候最喜歡幹的事情,就是看小人兒書。

現在這種東西很難買到了。如果現在手套還有成套的連環畫,有人會出高價收購的:很值錢的收藏品,很有紀念意義的。

楊剛現在還珍藏著幾本小人兒書。每當他翻開泛黃的頁麵,兒時那些美好的體味,就會躍然心間。

兒時,很少吃奶糖。偶爾吃一次大白兔或者金絲猴奶糖,比過年還過年。

那時候吃奶糖,也不用擔心什麼“牛奶裏麵是不是含有三聚氰胺”之類。嗬嗬。現在的奶糖,沒有以前的好吃了,沒有以前的那種味道,確切的說是韻味。小時候吃糖,是在嘴裏反反複複的品味,不是簡單的吃。

記憶之中,小時候,還很喜歡吃酒心巧克力。而且那時候的普通巧克力,似乎也比現在的甜!

兒時,外公和母親給楊剛的零花錢,一般是鋼鏰兒。楊剛舍不得花,就積攢下來。

夏天天熱。楊剛喜歡吃冰棒兒:桔子味兒的每支一分、豆沙味兒的每支二分、牛頭雪糕(牛奶味兒的)的每支五分。後來漲價:桔子的二分、豆沙的五分、牛頭雪糕一毛,都翻了一番。後來慢慢又漲價翻了一番:桔子的五分、豆沙的一毛、牛頭雪糕兩毛。

吃一隻牛頭雪糕,比小康還小康。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咱吃的可是名牌啊!”

而那時,還有一種巧克力做成的雪人兒頭:一般就叫它“雪人兒”“娃娃頭”,價格差不多是牛奶雪糕的兩倍。如果吃一支雪人兒,就好比**了。嗬嗬。現在很久沒有吃到那麼好吃的東西了。

還有爆米花、棉花糖、烤紅薯、攪糖稀、酸梅粉、果丹皮、無花果和大大泡泡糖,那時,希望每年不是365天,而是隻有三天:春節、自己的生日和六一兒童節。嗬嗬。

楊剛從小跟著外公幾年,也跟著爺爺過了幾年。他小時候在幼兒園沒有呆幾天,也沒有上托兒所,直接上一年級。

楊剛的四位老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現在都已經不在世了。家中連他們的照片都很少。每每想到他們,楊剛能做到的,隻有默默懷念、或者是回憶曾經一起的時間和事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