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就是孕婦懷孕期間,科學地調節母體內外環境,防止不良的主觀和客觀因素對胎兒的影響,並且有意識地給予胎兒良好的教育,使胎兒身心健康地發育,出生後智力與身心健康發育。
胎教的含義、理論基礎及實施方法
所有的夫婦都希望生一個聰明、可愛、活潑、健康的寶寶。為此,專家提醒準備懷孕和已懷孕的準父母必須重視胎教。
胎教是通過母體對胎兒采取一係列幹預措施,以促進胎兒健康發育的一種方法。這種科學方法以調節孕期母體的內外環境,促進胚胎發育,改善胎兒素質為目的。目前,胎教已逐步發展成保障優生、提高新生兒素質的一門學問。
胎兒醫學研究表明:6~7月的胎兒,大腦的結構已接近成人,各種感受器官逐漸形成,胎兒不僅具有了完整的聽力,而且已形成了最初的“記憶”。
如果在胎兒五個月的時候母親通過語言、撫摸等與胎兒溝通情感,通過胎教後,在出生後學站、學走、學說話的時間都會比同齡的孩子早一些。
母親和胎兒之間存在著一種超感知覺作用。音樂胎教早已被人們應用,它不僅可以促進胎兒的身心發育,而且還能培養孩子的音樂天賦。母親的感受可以傳給胎兒。如果母親能親自給胎兒唱歌,將會收到更加令人滿意的胎教效果。母親的歌唱不但能使胎兒獲得感情上的滿足,而且唱歌時有節奏的輕輕的物理振動可使他產生一種感覺上的滿足。
胎教,是胎與教相結合的學問。胎教是指孕婦在各方麵有意識地、主動地采取一些相應的措施,對胎兒所處的內外環境產生積極的影響,使胎兒身心得到健康發育。因此,孕婦不僅要注意母體和胎兒的營養,同時要注意母體的情緒變化和環境條件等,而且必須在胎兒發育的各個時期,創造良好的內外環境,有意識地給子胎兒各種有益的刺激和信息。胎教的內容很多,比如說,讓胎兒和母灑共同欣賞旋律優美的音樂;每天與胎兒說話,說出母親的心聲;經常撫摸胎兒等。
胎教的含義
所謂胎教,廣義上講就是在妊娠期間,孕婦除了要重視自身的健康和營養條件外,還要重視周圍環境的影響,努力培養積極的心理狀況和情緒體驗,以便讓胎兒在胎內環境中受到良好的感應,使他們出生後健壯而聰明。
妊娠6個月左右,胎兒的腦細胞數已接近成人,各種感覺器官也趨於完善,對母體內外的刺激能做出一定的反應,尤其能識別母親情緒的變化。母親情緒安定時,胎兒就產生安全感;母親焦躁、盛怒時,胎兒就處於不良狀態。這種不良狀態對胎兒和新生兒的發育極為不利。有研究表明,妊娠合並症之類的身體性疾病,與胎兒、新生兒發育不良及致死性疾病之間的比率等級約為1:0,而夫妻吵架約為6:0,孕婦絕望約為4:0。可見,孕婦的人際關係和情緒狀態對胎兒、新生兒影響極大。
為了給胎兒營造一個和諧的環境,孕婦必須注意自己的心理衛生以及母子之間的心理感應,這就是胎教的實質。
狹義的胎教,就是根據胎兒各感覺機能發育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積極主動地給予適當合理的刺激,使胎兒建立起條件反射,進而促進其大腦機能、軀體運動機能、感覺機能及神經係統機能的成熟,為出生後的早期教育奠定基礎。具體說來,包括營養胎教、撫摸胎教、音樂胎教、語言胎教、運動胎教、光照胎教、美育胎教等。
走進胎教
關於胎教,有的人重視,有的人將信將疑,不免在心中嘀咕:胎教有用嗎?對胎兒進行教育能行的通嗎?
目前,人們對胎教的認識還存在許多的“誤區”。有人根本不相信胎教,認為胎兒根本就不可能接受“教育”!這可能是因為,這些人還不了解胎兒的發育情況,不了解胎兒的能力。事實上,5個月的胎兒就已經有能力接受教育了。但這裏所說的“教育”不同於出生後的教育,主要是指六感的訓練,即:皮膚的感覺、鼻子的嗅覺、耳的聽覺、眼的視覺、舌的味覺和軀體的運動覺。胎教的目的,就是通過各種適當的,合理的信息刺激,促進胎兒的各種感覺功能的發育成熟,為出生後的早期教育打下一個良好基礎。
還有一些人認為胎教就是為了培養神童。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提倡胎教,並不是因為胎教可以培養神童,而是胎教可以盡可能早地發掘生命個體的素質潛能,讓每一個胎兒的先天遺傳素質獲得最優秀的發揮。如果把胎教和出生後的早期教育很好地結合起來,人類的智能會更加優秀,會有更多的孩子達到目前人們所認為的神童程度。
也許還有人會說:以前並沒有搞胎教,不也照樣有科學家和偉人嗎?科學不是也在不斷進步嗎?是的,但要知道,許多事實證明,在科學家和偉人的成長過程中,都包含著許多當時沒有被人們所意識到的胎教與早教因素。如果人類能更早一些地認識胎教的重要性,世界的科學水平會比現在更先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