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1 / 2)

室內隻有三人了。汪兆娥忙開口道:“淨安師太,我們此來,一是燒香拜佛,二是有事相求……”她抬眼看看師太,又看看陳璧君,“俗話說,死駱駝也有八百斤空架子。我弟媳家人多家大,雖然一輩子勞碌奔波,沒積下什麼東西,但破破爛爛粗重之物也是有的。眼下兵荒馬亂,公館裏樹大招風,所以想撿拾些東西,主要是些線裝書,暫放在你這庵裏,不多久我們便取去,不知師太能不能行個方便?”

陳璧君忙接住話茬:“師太與阿姊有患難之交,我們才放心開這個口。日後等世情太平了,我們家安定下來,定當重謝師太,拿出一筆錢重修觀音寶庵,再塑菩薩金身。”

淨安師太一昕,心中豁然明白,汪兆娥帶著從不進佛庵的陳璧君進來,她就知道一定有事相求,汪兆娥把話挑明,才知道她們是要來藏匿財寶。

淨安師太態度安詳,外表古井般平靜,低眉斂目地數著手中佛珠,心中卻像大江大海一般翻騰……

是答應,還是不答應?淨安師太學天沒有開腔。那手中的佛珠,時而如流水般的旋轉,時而一粒粒慢慢數捏……雙眼半睜半閉,泥塑木雕一般,似乎入定去了。

陳璧君見淨安不言不語,馬上警覺起來,後悔剛才不該說出藏寶的事。如果淨安一口拒絕,甚至宣揚出去,豈不偷雞不著反蝕一把米,羊肉沒吃惹身騷麼?她虻以目向汪兆娥示意,盤算如何打退堂鼓下台。

淨安師太停住手中佛珠,慎重而猶豫地說:“阿彌陀佛,救苦救難,原是出家人的本份。隻是這件事關係重大,我這裏是佛門之地,出了事,貧尼擔待不起。”

陳璧君心想,這跳出塵界的尼姑,決不會懂什麼政治,也不會管什麼“漢奸”,“逆產”,尼姑之所以猶豫遲疑,定是想乘機用點錢。她便說:“師太放心,我們在半夜將東西送避庵,

隻讓兩個心腹人知道,一定做得極秘密,決不會出事的……如果膚庵現在需要神資,我鍆先拿一千元錢來。”

淨安師太沉吟片刻,站起身,雙手合十,決然說:“既然汪夫人看得起,亦就足了。隻求菩薩保佑,平安無事!”

汪兆娥、陳璧君見師太答應下來,喜出望外,連忙說:“菩薩慈悲,師太善心,汪家感激不盡,日後一定報答重恩!”

淨安師太閉目,長長念一聲:“阿彌陀佛!”

藏匿財寶的地點得到解決,陳璧君、汪兆娥心中真是高興,吃了素齋之嶽,便匆匆告別淨安師太回去,約好當日半夜將東西送來庵中。

陳鐾君二人剛走,妙玉從經堂慢慢走出來。她老大不高興,嘟著嘴巴,低著頭不吭聲,半天才望師太一眼,欲言又止。

淨安師太將她的表情早看在眼裏,輕聲說:“徒兒,你似有話要說?”

妙玉這才鼓起勇氣說:“師傅,有句話,不知該講不該講。我們這佛門清靜之地,為何要招惹他們這種是非。汪精衛是大漢奸,這個陳璧君也是漢奸,他們藏進庵的,哪裏是什麼

線裝書,分明是財寶、貴重物品。我們為何要幫漢奸的忙?擔驚受怕不說,弄得不好,要吃官司的!”

淨安聽她說完,瞧著她稚氣的孩子似的臉,使伸手輕輕撫摸她的頭。妙玉是帶發修行的沙彌尼,尼帽下垂出一把青絲,油光水亮,散發青春的氣息。摸著這一頭柔發,淨安心中湧起母親般的柔情。是的,自把這個在遭難中與親人失散的女孩帶在身邊,淨安就給了她母親般的愛撫。當尼姑,是要遵守“十戒”的。每天子夜起身,念經,打坐,講戒律,一稀一幹的素食,整日在饑腸轆轆中值役,念經,練武,生活的清苦也就可想而知。

淨安對妙玉卻特別寬容,飯食盡量讓她吃飽,生活上從不苛求,隻是識字和練武兩項,不能有半點馬虎。妙玉也將淨安當作唯一的親人,對淨安的話,從來是聽從的。今天,對於汪家要進庵匿藏財物,她卻有異議了。

淨安望著妙玉微微一笑,慢慢說:“你的意思,我明白了……這事我已這樣決定,徒兒不必多言了。你去將經樓收拾一下,汪家的東西送來後,就藏在經樓上……”

在淨安身邊幾年時間,妙玉出落得俊俏伶俐,大小事務,是淨安的得力幫手。今天卻格外不聽話了。她立在師傅的身邊不走,倔強地反嘴道:“師傅,您常常教我識字懂禮,我們修行之人,雖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卻要對得起國家民族,不能昧著良心做事……明明是漢奸賣國賊,我們怎能為虎作倀,替歹人出力?讓他贓財贓物,汙我佛門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