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觀是好事,但有些事往往需要你做出最壞的打算

浙商裏流傳著一句名言:做最壞的打算,盡最大的努力。許多浙江商人就是在這樣的信條下取得事業上的成功的。

溫州商人小李在14歲時就走上了經商的道路。年幼的小李最初是挑著魚鮮去集市上賣。後來他聽別人說國家收購螃蟹殼,於是就挑著擔子,挨家挨戶收集螃蟹殼,然後賣給國家。

幾年後,小李做起文化用品生意,之後又做編織袋生意,生意越做越大,後來被授予浙江省優秀青年、溫州市傑出青年代表以及納稅大戶等榮譽稱號。但是,壞事情隨之而來。一次,小李與一家化肥公司簽訂了上億元的大單,把編織袋賣給它下麵的許多家化肥廠,條件是每隻編織袋給化肥公司5分錢的回扣。他給這些化肥廠提供了1000萬隻編織袋之後,發現貨款收不回來,隻好停止供貨。最後,貸款無法討回,小李隻好宣告破產,遠走他鄉,再謀出路。

破產後的小李,並沒有像別的破產老板一樣,垂頭喪氣,怨天尤人。實際上,他在跟化肥廠做那筆生意之前,已經做了最壞的打算,他早已做好了錢無法討回的準備。所以,當他真正麵對這次失敗的交易時,並沒有被失敗打擊得驚慌失措,而是按照原先的計劃,冷靜地思考出路,從頭再來。

第二次創業,小李做的是租房中介,因為那時候做房屋中介的人還很少,小牽看準這個市場未來肯定賺錢。果然,沒過幾年,小李就積累了六七十萬資本。但是後來他在做房地產開發的時候,又把全部的資本賠光了。此後,不服輸的小李又開始做起了傳呼機生意,短短兩年的時間,他又積累了上千萬的資本。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是絕對的,一切皆有可能。如果你在經商的時候,總是往好的方麵想,那麼,結果往往是不盡如人意的。如果你能夠先做好最壞的打算,然後再努力去做,那麼,結果往往會向好的方向發展,從而取得圓滿的結果。

不管是誰,在作出決策的時候,往往受到自身知識和經驗的限製,有時候會作出一些錯誤的決策。所以,無論什麼時候,做好最壞的打算,就能最大限度地挽回你的損失,就能讓你最快地走出低穀。

世事並不像你想象的那麼艱難,隻要敢想,努力去做,就沒有實現不了的理想。但這樣的理想是建立在自己不斷學習、不斷吸收的前提下的。就像一個蓄電池,當自己能量充沛的時候才能發出更大的光和熱。在此前提下,把最壞的底線設定好,就能一往無前了。

做好最壞的打算,盡自己最大的努力,這不僅是每一個浙商奉行的經商法則,也應該成為我們每一個人奉行的準則。

2001年,當阿裏巴巴打出“要做80年企業”時,馬雲又被業界稱為是“一個堂吉訶德式的瘋子”。對此,馬雲並沒有放在心上,也沒有放棄自己的決定。相反,他和他的團隊在做好最壞打算後,反而能夠輕鬆麵對了。因為,他們遇到的都比他們最壞的打算要好,由此,他們的心態都變得很積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