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誰在照鏡子
對於曆史,譬喻太多,各有意旨。在我看來,曆史恰如風月寶鑒,在亂離之時代這一意象更為貼切。如20世紀初,痛切者視傳統為萬惡之源而亟欲顛覆之,愛之者稱人心不古、禮崩樂壞而亟欲重光傳統,豈不正如風月寶鑒--正麵看,風情萬種;背麵看,麵目猙獰?
我曾埋首於曆史的故紙堆裏,對各類猙獰形象的印象尤為深刻。那些有權有勢的官員,特別是受皇帝寵信的、另類的著名大員,經常是曆史的主角,富可敵國的和坤可算是此中高人。但是,最有趣的還要算風雅文人董其昌老而漁色招致的鄉裏之亂和亂離時代的武人之禍。
今日讀史,亂離之禍患在目,而道德仁義何在!若以德性言之,隻能稱為乖謬背德;以因果言之,隻能稱為報應之設。然細思之,此乃時勢之必然--帝王對億兆臣民生殺予奪,與剪徑者“此樹是我栽,此路是我開,若想從此過,留下買路錢”不過是同一套路。從周天子“朕則生汝,朕則經汝,朕則亡汝,朕則壽汝,朕則名汝”,到近年最著名的官場狂言:“老子上管天,下管地,中間管空氣”,可謂心口相傳。
在曆史的記載中,這一切是多麼尋常,隻是因為我們持了不同的鏡子,照出的影像便有所不同。20世紀初對於華夏傳統正反極端的表達,體現的是我們在外來強勢文明衝擊下的無所適從。或許正是因為強勢的他者提供的鏡鑒,照出了我們的悖謬和滑稽--我們不再幽默和從容,而是荒謬與灰暗;我們渴望財富,也渴望窮奢極欲。然而,我們看到的是血淋淋的掠奪和肮髒的資本,似乎隻有學會狼嚎與掠奪才是生命的本真。曾經溫暖的家園,如今變得麵目模糊、甚至成為腳下的牽絆。
回望曆史,可以發現,那些深入我們骨髓的規則、規矩、規範,需要重新審視;那些曾經的崇高、高貴、高尚,需要重新定義;那些我們曾經堅持的是非、善惡、好壞的判斷標準,值得去懷疑;我們腳下堅實的根基,如流沙滑動……重新梳理生存的規則譜係,從某種程度上說是華夏世界現今的核心主題。在經曆了20世紀的曲曲折折之後,這一問題尤其值得關注!
AlfredWhitehead曾指出:“所有的習字貼和有些知名人士在發表演講時,都在重複著一個極為錯誤的陳詞濫調,即:我們應該培養一種思考我們所做的事情的習慣。情況恰恰相反,文明的進步是依靠擴大那些我們無需思考它們即能加以完成的重大行為的數量。”
我們利用無需理解其意思的特有程式和符號,建立起了行之有效的行為規範與製度體係,創造了無比輝煌的農業文明,歐西世界在現實的演進中,發展起的一套更為完善的實際行為規範和製度體係,為華夏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參照。對於文明本身來說,並非獨具魅力的傑出才智之士製定了可令人人遵守的高尚遊戲規則,也並非人人都能意識到什麼是高尚的行為,什麼是有效的生存規則,實際上隻有規則體係的品質才是問題的核心所在。今天,我們從人類曆史的高度著眼,也許可以破除一些千百年屢試不爽的東西,重建對於“人”的認識。我們已經創造性地走上了追逐財富的路途,但是健全的規則尚未成為人們的生活習慣,就如在高檔酒店人人都不會隨地吐痰一樣。
本書試圖揭示華夏王朝時代的基本行為規範以及製度的品質,翻看那些今天還在支配著我們行為的規則,晾曬兩千年王朝時代的生存譜係,或者可以消除陳腐氣味、破除對於既往先驗性的概念預設,麵向未來,探尋更為開放的往古!
全書結構仿先賢義例,分為內篇、外篇。內篇解華夏世界之基因,外篇析華夏世界之剖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