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官僚係統本身依賴於等級倫序而統一,帝國社會隻能依此而治,所以,這種官僚係統隻有依賴其成員對等級倫序的強烈認同,以及對背離原則者的強有力打擊而得到維係。其間,人格品性的因素隻能被無限誇大,其前提也隻能是每個官員能認清自己的等級倫序而主動發揮作用。
以道德倫序的原則組織起來的帝國,上、下之分在特定的倫序中無疑是最為重要的,上者對下者具有絕對的道德評判權威,以道德評判涵括一切。等級倫序道德原則的精義之一就是辨明“遠近親疏”的關係;其二則是辨明誰是倫序原則中的尊者、強者、有勢者,即誰是有權、有勢、有力者,誰是無權、無勢、無力者。前者的意義在於辨明一個人待人接物的具體情境;後者的意義,即在於辨明各自身份,誰是老子、誰是兒子。老子可以支配兒子,兒子隻能屈從於老子。也就是說有權、有勢、有力者可以支配無權、無勢、無力者。“下者”承受著“上者”無盡的苛責。所要維係的不過就是上下之間的倫序格局和精微的平衡,至於此外的一切,皆是次要的。
在帝國的等級倫序原則中,這種上下尊卑的支配關係又是相對的,沒有絕對不變的絕對支配者與被支配者。在家庭關係內,老子支配兒子,而兒子也有望晉升為老子,男人支配女人,女人有望晉升為母親,“多年媳婦熬成婆”這一古訓,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子民”者,既是民,又是子。在官僚係統內,則是官大的支配官小的,大官又被更大的官支配。帝王雖“父天母地”,但他一出生也是從兒子開始做起。
在這種漫無頭緒的“老子與兒子”關係中,隻有絕對的支配與放縱的關係,而不可能有對等的對話角色存在。縱觀中國曆史,可以看出,阿諛奉承與狂妄自大總是微妙地集合於每個人身上,不是扮演病態的“兒子”角色,就是扮演著狂妄自大的“老子”角色。“老子與兒子”的奇妙角色總是有趣地混合在每個人身上。這被批判主義者稱為中國文明史上人格的奇觀--既可以看到不斷的跪拜,又可以見到不斷的接受跪拜,而膝蓋問題的精微,南海聖人康有為的表述最稱達意,時值廢止祭孔禮儀(公元1914年),康有為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