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帝王的存在形式(1)(1 / 1)

壹 帝王的存在形式

昔堯舜之釣也,以聖賢為竿,道德為綸,仁義為鉤,祿利為耳,四海為池,萬民為魚。

--宋玉《釣賦》

呂許公疾病,仁宗剪髭為藥以賜之,又手詔以問群臣。可任兩府者,其親遇如此。

--宋·司馬光《涑水記聞》

宋慶曆(公元1043年)三年五月,旱情嚴重。突然某一天晚上下了一場大雨。第二天,宰相章得象等文武百官都入朝向皇帝宋仁宗趙禎道賀。宋仁宗說:“昨天晚上,朕忽然聽到輕微雷聲,因而起來站立在庭院中,仰天百拜祈禱。不久就下起雨來,朕及嬪妃禦衣都淋透了,也不敢避去。過了一些時候,雨停了,再拜而謝,方敢回房。”章得象回答說:“不是陛下至誠,何以感動天地。”宋仁宗說:“正要下詔檢討自己的過失,避寢撤膳,又恐近於崇飾虛名,不若夙夜精心秘密祈禱為佳。”(司馬光《涑水記聞》卷八)

這種帝王為天下風調雨順負責,有洪澇、旱災等異常現象,皇帝即應負責的真實表演,絕不是時下熱門的“行為藝術”,而是帝王身份的真實行為準則。帝王的生活固然是錦衣玉食,後妃三千,極其鋪張,然而帝王作為中華帝國時代帝國頂端的唯一者,他的生活不僅是享受的肉體,同時也是維持天地秩序的偶像;他的身份,不僅是人世權力的頂峰,也是人世原則和宇宙秩序的維護者。

因而,通常的記載中,我們總是看到帝王的兩副麵孔,一副是天縱神奇,英明神武,此為帝王天地間身份演繹的標準形象;一副則是僅僅表現為錦衣玉食,後妃三千,縱欲無度的肉身形象。要真實地認識帝王的生活,必須將這兩副麵孔結合起來,將他放在人世權力的頂峰、天下秩序的維護者和世間享受的極致之間來理解,他的權力和責任理論上來源於“天命”;他的現實命運,既受到“天命”的製約,也受到帝國製度體係的製約,為在皇權理論中表現為帝王自身的德行意誌。帝王是帝國存在的說明和象征。這種行為與象征的模式,形成了曆史上帝王譜係陳述的內在張力,同時也是帝王所必須麵臨其存在當中的內在矛盾。天縱神奇、英明神武與錦衣玉食、縱欲無度的雙重形象,往往成為一個王朝承受“天命”和喪失“天命”的論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