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者,爵稱也。爵所以稱天子者何?王者父天母地,為天之子也。
班固《白虎通德論·爵》)
洪武三年禁淫祀,朱元璋發布製詔說:“朕思天地造化,能生萬物而不言,故命人君代理……”(《續文獻通考·群祀考》)。建立於天命和宇宙秩序理論之上的皇權及其統帥的官僚係統,就是這種信仰中的神聖秩序之化身,他們的一舉一動,動關宇宙之和諧。他們的使命在時空之中得以展現,政治、倫理、宗教信仰完整地體現在他們的身上,所謂“《周官》三公之職,本以論道經邦,燮理陰陽為務。”“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史記·陳丞相世家》)”史載:
(武)則天嚐以季秋,內出梨花一枝,示宰相,曰:“此何祥也?”皆曰陛下德及草木。景儉獨曰:“草木黃落,忽生此花,瀆陰陽也。臣恐陛下布教施令,有虧禮典。臣助天理物而不和,臣之罪也。” (《舊唐書·杜景儉傳》)
本應春天開放的梨花,在秋天開了,在今天隻能算是氣候反常現象,但是在天人世界的邏輯裏卻是違背天人之道的現象,一定是上天有話說,武則天當然要問負責天地陰陽和諧的宰相了,宰相當然要從天人和諧的角度來解釋忽悠,說可能是禮典有問題,作為宰相“助天理物而不和”自然有罪。漢代宰相丙吉是這樣身體力行解釋宰相職責的。
吉又嚐出逢清道群鬥者,死傷橫道,吉過之,不問。掾吏獨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駐,使騎吏問逐牛行幾裏矣。掾吏獨謂丞相前後失問,或以譏吉。吉曰:“民鬥相殺傷,長安令京兆尹職所當禁備逐捕,歲竟,丞相課其殿最,奏行賞罰而已。宰相,不親小事,非所當於道路問也。方春,少陽用事,未可太熱,恐有所傷害也。三公典調和陰陽,職所當憂,是以問之。”
丙吉的意思是,幾個地痞流氓打架鬥毆,不是宰相該管的,而“人逐牛,牛喘吐舌”,實在是關係到陰陽調和的大事,正是宰相的分內之事,這是關係到帝國秩序的大事。著名的程朱理學大師程頤更是因為皇帝折一枝柳條就大發議論說:“方今萬物生榮,不可無故摧折”,搞得皇帝大為無趣。明太祖朱元璋於《大誥》第五十九條“祭祀不敬”中稱:“為一郡一邑之主,豈止牧民而已,其鬼神必欲依之,陰陽表理,以行人道”,則更為鮮明地表達了皇帝統治秩序不僅事關百姓生死,還關係到鬼神的安定和天人世界的和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