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 官員的裏裏外外(7)(1 / 1)

秦王朝對其權力資源--士的摒棄,使秦王朝的權力基礎變得薄弱。其強製措施雖能控製人們的行為,卻無法獲得意識形態的支持。專製帝國的意識形態,隻有將“思想控製”和“思想灌輸”相結合,方為有效--隻有借助“思想灌輸”,才能將其導入一個可控之途。雖然秦帝國試圖以強製控製的方式來控製人力物力、維持帝國秩序,但缺少了“士”的支持,又將地方社會群體的組織力量視為多餘,在缺少技術和專業分化的時代,將地方事務完全納入秦帝國的大行政之內,這就決定了它的脆弱性。

從製度角度說,代秦而起的漢王朝創新不多,但秦朝製度的魅力得以充分展示,漢在製度的內涵上承繼了法家強有力的控製準則。同時,逐漸以儒家的等級倫序及其道德訓誡作為強有力的法家原則的內在核心,以緩衝秦王朝實施的僵硬強製控製。在唐王朝之後,其建構才徹底完成。漢王朝成功地將“思想灌輸”與“思想控製”相結合的方式,為帝國製度確定了道德原則和價值係統。

漢王朝的創立者劉邦本看不起士階層的那一套東西,特別是對儒家理論更不感興趣,但士階層提供的有效統治規範改變了他的看法,因此在確立了故秦行政製度的同時,不得不對製度性的價值規範加以重視。曆西漢前半葉,總的原則仍是強調社會恢複和鞏固帝國財政基礎,強調社會穩定而放棄興師動眾的華麗修飾。西漢初年采取的這套治國指導思想被稱為“黃老思想”,是假托黃帝老子之言、以老子道家學說為主旨,強調“與民休息”。可以說這一階段既弱化了思想控製,也弱化了思想灌輸,強調的是行政的有效運行。其帝國規範仍強調兼容並包,陸賈、叔孫通輩與蕭何、曹參這類秦王朝基層行政的親曆者並立朝廷,甚至在成分上以蕭、曹這類秦王朝時代的小吏為主。這種局麵到文景時代才得到改觀,整個帝國實力得到加強,新興的政治資源已經壯大,開國之初的人事局麵已有改變,調整帝國的指導原則已勢所必然。

西漢中葉,開始改變漢初經典教育不分流派的做法,認定以儒家經典培育官僚資源。漢武帝一改傳統的諸博士之製,專立“經博士”、“建元五年春,置五經博士”,而百家罷,確立了儒家的至上地位,漢初以“黃老”為主旨、兼容百家的局麵改變了。帝國的意識形態開始成熟,從而達到灌輸與控製的效果。社會變遷使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