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 官員的裏裏外外(20)(1 / 1)

官員與權力掮客

清末文廷式筆記中,有一則關於晚清重臣劉坤一的故事,把對官僚的選拔調動與金錢的關係,描寫得極為生動。故事是這樣的:

劉坤一治兵不見成效,於是萌生調回京城之心,朝廷有恭親王、榮祿幫忙,然而皇上卻不同意。於是劉坤一派江蘇候補道丁葆元到京城活動,以打通關節。糧台拿出報銷餘款十萬用以打點,終於走通了門道。接下來,文廷式記述說:

餘告李高陽,高以事所必無,不數日而回任之旨下。高陽又謂曰:“汝前所言之事乃真實語也。丁者何名,信有神通耶!”餘曰:“非某知之,有門人籍寧波者言,四恒前月已出票,故敢告也。”高陽曰:“上終惡之,故於其保薦之人鹹諭毋庸記名。”至戊戌七月遵旨保舉人才,複以丁葆元名列第二。

“四恒,是寧波人在京師開設的四家銀號,交通賄賂,人皆信之。”就是說那時候就有專門為人謀官職、尋求提拔、調任、升遷者提供服務的“公司”,這些“公司”長年經營,已經形成了一套豐富的賄賂經驗,建立起一套用金錢打點的盤根錯節的關係網。就算貴為一方的封疆大吏劉坤一要謀調動,也不得不走這一條路。“提”與“拔”,都是帝王及某些影響帝王的人的行為。要得到提拔,自然免不了要走許多門道,所以官員要利用職業“行賄經紀人”。

另一方麵,一批經營者,也看好投資官吏的巨額回報,與這些官員交朋友,稱兄道弟,甚至幫助有政治前途的年輕人,試圖在他們當中發掘日後可以利用的官僚資源。

各種研究資料表明,山西票號就通過各種方式與清王朝官僚集團唇齒相依,形成了一套嚴密的培育和經營官僚資源的機製,成為山西票號的“核心競爭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