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王初即位以來,不治,委政卿大夫,九年之間,諸侯並伐,國人不治。於是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語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毀言日至。然吾使人視即墨,田野辟,民人給,官無留事,東方以寧。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譽也。”封之萬家。召阿大夫語曰:“自子之守阿,譽言日聞。然使使視阿,田野不辟,民貧苦。昔日趙攻甄,子弗能救。衛取薛陵,子弗知。是子以幣厚吾左右以求譽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嚐譽者皆並烹之。遂起兵西擊趙、衛,敗魏於濁澤而圍惠王。惠王請獻觀以和解,趙人歸我長城。於是齊國震懼,人人不敢飾非,務盡其誠。齊國大治。諸侯聞之,莫敢致兵於齊二十餘年。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這一則故事與前揭晏子治東阿的故事精神一貫,臣子可以仰賴的隻有君王的裁斷,因而博取君王好印象的手法也隻能是這種方式。還有一則唐代的故事:
唐張延賞將判度支,知一大獄頗有冤屈,每甚扼腕。及判使。召獄吏,嚴誡之,且曰:“此獄已久,旬日須了。”明旦視事,案上有一小帖子曰:“錢三萬貫,乞不問此獄。”公大怒,更促之。明日,複見一帖子來曰:“錢五萬貫。”公益怒,令兩日須畢。明旦,案上複見帖子曰:“錢十萬貫。”公遂止不問。子弟承間偵之,公曰:“錢至十萬貫,通神矣,無不可回之事。吾恐及禍,不得不受也。”
(唐代張固《幽閑鼓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