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 知識的生殖係統(5)(1 / 1)

道與勢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論語·衛靈公》)

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論語·微子》)

子曰:“道不行,乘桴遊於海。……”

(《論語·公冶長》)

士階層一出現在帝國的舞台,即稟賦了古老的貴族品性,孔子所謂“謀道不謀食”,孟子所謂“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同時,他們又同帝國權力密不可分。同政權的結合,既是對他們的報償,又是將他們導入帝國等級倫序中的利器。他們深諳帝國的傳統,全身心地在帝國的等級倫序中掙紮。他們的道德品性和聖人之夢又總是使他們處於道與勢的兩難之中。

“道”、“勢”這兩個字究竟做何理解?簡單說,“道”就是理想的治理,“勢”就是帝王權力的現實控製。往深了說,這兩個字又是理解帝國王朝時代政治語境中各色人等行為的關鍵。中華文明雖然沒有宗教與世俗權力的分解,但是卻有道統、治統之別,甚至有君統、師統、道統與政統、親統、道統之說。

從範仲淹對士的經典表述“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到帝國晚期顧炎武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都貫徹這種憂道的關切。曆代的士子們同時又滿懷著對勢的疑難而常常陷於德行與現實的困局,所謂“疾沒世而名不稱”。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