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說要在父子、夫婦、姻親、族黨、友朋、君臣的關係格局中,弄清楚其“所應為、所當為、所必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而以何修身?這裏其實還有個未提到的前提,便是帝國至大無外的等級倫序和道德訓誡精神。簡單說,此種理想,不外是達“內聖外王”之境。
內聖。等級倫序及其道德訓誡貫穿於帝國政府與社會之中,任何人不過是處於特殊倫序網中的網點。作為其修身之本,內聖之道,雖遵奉“正心誠意,格物致知”,然其要旨還在等級倫序和道德訓誡上。
從具體的等級倫序出發,修身之要首先是認清等級倫序的親疏尊卑,“三綱”為本,表述為具體的倫序規範就是所謂“三綱五常”。
在記載東漢政府組織經學辯論結果的文集《白虎通德論》中,則明確表述為“三綱六紀”,馬融注《論語》開始出現“三綱五常”的固定用法。
修身的精義,就是涵泳等級倫序在具體情景下的具體行為和道德判斷。在這種格局下,舉凡帝國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諸方麵,無不有個等級倫序問題。所謂“修身”就是以道德訓誡為本,將所有的問題轉化為具體的道德信條。
居於帝國四民之首的“士”,當然也處在這等級倫序網中。他們圍繞權力這一中心,以道德話語為藍本展開活動,就連純粹的生命問題也隻能以道德問題的麵目出現--“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堪稱其經典程式。
個人總是脆弱的,無論其地位和尊嚴,從本質上說,脫離了具體的等級倫序,個人將一無所有!--他們隻能在家族關係中,以孝悌表達自己;在尊卑關係中,以忠節表達自己。自我的存在往往被擠壓到生存意義上,以實現吃喝玩樂為標準,蛻變為貫徹帝王權力意誌的工具和感官滿足的赤裸裸的自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