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成聖的理想,隻有在等級倫序中完成,其內在的動力和外在的事功,皆可完整體現於等級倫序的伸縮中。達則身、家、國、天下一路通行,窮則從天下、國、家進而縮至“獨善其身”。他們不過是表達等級倫序的符號。
外王。一旦步入帝國官僚隊伍,便隻有在特定的等級倫序中掙紮--內聖是對等級倫序中心的強調,外王則是對鋪陳帝王權力係統中的個人的定義。貫徹於等級倫序中的親疏尊卑原則是外王的背景,處於特殊等級倫序的個人,其等級優勢者對他行使絕對的支配權,並決定著他的命運--父之過,歸於子;夫之過,歸於妻;君之過,歸於臣。如此,處理親戚、朋友、君臣等關係,引證的是同血緣倫序同質的東西。從刑律的角度看,帝國的事務無非兩類,“戶婚田土”與“階級”,等級倫序及其道德訓誡是刑律的精神。
帝國權力秩序的最高境界,強調的是具體倫序境況中的各色人等各安其位,實現等級倫序的和諧。倫序高於食粟。
秦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論語·顏淵》)
行政的要點,就是推行教化,強調表率的作用。《論語·子略》則說:
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繈負其子而至矣。
其根本所在,仍要強調修身。那麼,如何保證“能者在位,賢者在職”,各安其位呢?問題的核心也隻有強調等級倫序的優勢者的修身,以及他們的道德示範作用,特別是天子(帝王)的道德垂範作用。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禮記·禮運》)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禮記·禮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