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 土地的血緣扭結(1)(1 / 1)

肆 土地的血緣扭結

……

在古老的中國大地上旅行,最典型的、無所不在的景觀恐怕就是--田地被詳細分割、精心整理,零星的農居散處其間了。一方麵,“民以食為天”。一個“天”字道出了農耕文明的物質前提。處於溫飽邊緣、占人口絕大部分比例的農民,受自然所限,要生存唯有不斷掙紮。同時,農業又是帝國鼓勵的基本謀生方式,自耕農是帝國著力培育的“中產階級”,這種鼓勵又不斷強化著農業傳統。可以說,這種典型的農耕生活方式既是群體選擇的結果,也是與帝國政府的提倡互動的。

如“斯土斯民”章所述,黃土堆積層土質肥沃而又比較容易翻動耕種的特點,對原始農業發展非常有利。隻要人為努力,即有好的收成,因而在新石器時代就形成了穩定的農耕村莊和群落。何炳棣表述為:“唯有自始即是自我延續的村落定居農業,才能解釋何以陝西渭水流域沿諸小河兩岸仰韶文化遺址分布竟能如此密集,何以仰韶聚落的設計,不斷有為氏族集會的中心大房子和其周圍為居住而建的小房屋群,而且還有窖穴、陶窯和整齊的氏族墓地。理應順便一提的是:隻有在累世生於茲、死於茲、葬於茲的最肥沃的黃土地帶,才有可能產生人類史上最高發展的家族製度和祖先崇拜。”

穩定的農業經營與密集的群體分布,與遊牧或遊耕群落不同,具有更為強烈的土著地緣特點與族群親緣特點,即安土重遷的和以血緣姻親組織社會的特性。農耕文明需要按自然規則,安排農作物的最佳生長條件:翻整土地,播下種子,還要不時除掉雜草,施糞澆灌,耐心等待春耕秋收,而不能像牧民那樣驅趕牲口,追逐水草,使牲口馴服於人的命令。農耕的方式是地緣性的,安土重遷也就自然成了農業文明的性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