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堅德非常看重朋友和同事之間的情誼。“走出家門的我滿眼隻有朋友”,“因為,每個人在我眼中都有長處,長處就是黃金。”“一日的朋友,一生的惦念,這是朋友在我心中的位置。”(《秋雨絲絲》)能與朋友和同事相處,是一個機遇,是一種緣分,應該珍惜。“你能選擇同事嗎?就像我們不能選擇兄弟姐妹。同事就像一雙手的十根指頭,作用各異,誰長誰短?合力就是完整,諧調才能完美。同事是一種天緣,是一種比水還濃的血緣。”(《同事》)在她的心目中,人不分貴賤高低。“我以為:人,隻有人的區別,並沒有高低、區域、城鄉、膚色、職業之分。我以為隻要跨越等級,跨越男女,跨越職業,跨越地域的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能幹的人。”(《姐夫》)
她積幾十年生活之經驗,悟出“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平淡如水,無所謂吃虧與倒黴。”“人,就是在缺憾中完美;人生就是在多彩中淡出。”(《隨水天涯》)這難道不是人生的真諦嗎?
合書感覺,讀夏堅德的文章,好像與一位富有生活經驗的人促膝長談,她與你在進行心靈上的溝通與交流,不知不覺會得到許多啟迪。
2008年10月6日。
當自己的作家
夏堅德
周四省作協芳聞秘書長在電話上讓我今天來,與你們講講寫作。我很猶豫。雖然寫了三四本書,可也沒有說過什麼話,現在想想我還是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也許隻有20多年的寫作經曆和經驗,一些感想,可以成為你們寫作的借鑒,希望你們明天能創作出更多的新產品、好作品。
寫作,如果是一條路,我是一位很幸運的徒步者。我的第一首詩歌《給你》發表在1982年《飛天》雜誌,大學生詩歌專欄裏。那時我還不是大學生,正在工廠裏羨慕大學生。可有個大學生愛寫詩,就把我的詩放在他的幾首詩個後麵“外二首”地發表了。結果,他一首,我卻外二首。我很感謝他。後來他成為香港回歸後《紫荊》雜誌的主編。那首《給你》讀來很像愛情詩歌。其實,它是我寫作夢想的宣言。現在它已經收在《陝西女作家》叢書的詩歌卷裏。那時我隻有20多歲,詩歌就從書生少年“猴皮筋上的夢想”,寫道社會青年“長鞭甩起的炸響”,以及人步入中年“隻要生命的天幕還沒落下”就要堅持寫作的一種心理暗示。
促成我寫這幾本書是還有幾個原因的。
一是家庭遷徙頻繁。從出生地上海,2歲南京,5歲廣州,7歲西安,9歲杭州,11歲又西安,12歲下放農村武功縣,14歲再回西安,18歲大荔插隊,21歲華陰電廠,24歲重回西安至今。這些變故讓人對比強烈。巨大的地域鄉音反差,使人會思想很多很多,有話要說給自己聽。屬於自言自語類的。
二是職業行道的變故。學生,知青,工人,記者,編輯,公務員。公務員工作的上下變動,使你對人群的不同,讓人也對比著人與人的個性,習氣,特點。特別是記者編輯的任務,鍛煉了膽小的我。讓我麵對任務,要全麵獨立起來。記得第一次采訪,為兩個運動員,就采訪了27遍。主要是我的性格拒怕生人。一開口講話,就想逃走。而進入機關工作,讓你要注重團隊整體的協作,不能突出自己,要把自己融化進團體裏。是記者的職業習慣,筆一時半會兒還有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