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同契》者,敷陳梗槃,不能純一,纖微未備,缺略髣霏。
今更撰錄,補塞遺脫,潤色幽深,鉤援相逮,旨意等齊,所趣不悖。
故復作此,命《五相類》,則太《易》之,情性盡矣。
太《易》情性,各如其度。黃老用究,較而可禦。
爐火之事,真有所據:三道由一,俱出徑路。枝莖華葉,果實垂布。
正在根株,不失其素。誠\\心所言,審而不誤。
象彼仲冬節,竹木皆催傷。佐陽詁商旅,人君深自藏。
象時順節令,閉口不用談。天道甚浩曠,太玄無形容。
虛寂不可睹,匡郭以消亡。謬誤失事緒,言還自敗傷。
別序斯四象,以曉後生盲。
此言晦朔之問,渾沌鴻濛,隱形而藏之時也。太玄元形容,上善若水,真一難圖之象也。四象,未詳。
鄶國鄙夫,幽穀朽生。
朱子日:魏君,實上虞人,當作會稽。或是魏隱語作鬱。
挾懷樸素,不樂權榮。棲遲僻陋,忽略令名。執守恬淡,希時安平。
遠客燕問,乃撰斯文。歌叔大《易》,三聖遺言。察其所趣,一統共倫。
務在順理,宣耀精神。神化流通,四海和平。表以為歷,萬世可循。
序以禦政,行之不煩。引內養性,黃老自然。含德之厚,歸根返元。
近在我心,不離己身。抱一毋舍,可以長存。配以服食,雄雌設陳。
挺除武都,八石棄捐。審用成功,世俗所珍。羅列三條,枝莖相連。
同出異名,皆由一門。非徒累句,諧偶斯文。殆有其真,礫硌可觀。
使餘敷偽,卻被贅愆。命《參同契》,微覽其端。辭寡意大,後嗣宜遵。
委時去害,依托丘山。循遊寥廓,與鬼為鄰。化形而仙,淪寂無聲。
百世一下,遨遊人問。陳敷羽翮,東西南傾。湯遭厄際,水旱隔並。
柯葉萎黃,失其華榮。吉人相乘負,安穩可長生。
鼎器歌
圓三五,寸一分。口四八,兩寸唇。長二尺,厚薄勻。腹三齊,坐垂溫。
二尺,或作尺二,彭曉解作二尺。三齊,一作齊三。按:齊,即臍字。
陰在上,陽下奔。
此二句是要法。
首尾武,中問文。陰火白,黃牙鉛。兩七竅,輔翼人。膽理腦,定升玄。
子處中,得安存。來去遊,不出門。漸成大,性情純。卻歸一,還本原。
至一周,甚辛勤。密防護,莫迷昏。途路遠,極幽玄。若達此,會乾坤。
樂道者,尋其根。審五行,定銖分。諦思之,不須論。深藏守,莫傳文。
禦白鶴兮,駕龍鱗。遊太虛兮,謁仙君。錄天圖兮,號真人。
讚序
《參同契》者,辭陋而道大,言微而旨深。列五帝以建業,配三皇而立政。若君臣差殊,上下無準,序以為政,不至太平。服食其法,未能長生,學以養性,又不延年。至於剖析陰陽,合其銖兩,日月弦望,八卦成象,男女施化,剛柔動靜,米鹽分判,以經為證,用意健矣。故為立法以傳後賢,惟曉大象,必得長生,強己益身,為此道者,重加意焉。
此似《註》序,後人所作,今《註》亡而《序》存耳。立法,即立注,字轉寫誤耳。
朱子日:或雲《後序》,或雲魏君《讚辭.》,其文意乃是《註》之《後序》。彭曉《序》雲:魏君密示青州徐從事,令箋註;徐隱名而註之。恐此是徐君語也。其《註》則不復存矣。
右《周易參同契》,魏伯陽所作。魏君,後漢人。篇題蓋放緯書之目,詞韻皆古,奧雅難通。讀者淺\\聞,妄輒更改,故比他書尤多舛誤。今合諸本更相條正,其間尚多疑晦,未能盡祛,姑據所知,寫成定本。其諸同異,因悉存之,以備參訂雲。空同道士鄒訢。
按:鄒訢二字,朱子借之託名也。鄒,本《春秋》邾子之國。《樂記》:天地訢合。鄭氏註雲:訢當作熹5。
朱子日:按《魏書》,首言《乾》、《坤》、《坎》、《離》四卦橐籥之外;其次即言《屯》、《蒙》六十卦,以見一日用功之早晚;又次即言納甲六卦,以見一月用功之進退;又次即言十二辟卦,以分納甲六卦而兩之。蓋內以詳理月節,而外以兼統歲功,其所取於《易》以為說者如是而已。初未嘗及夫三百八十四爻也。今世所傳火候之法,乃以三百八十四爻為一周天之數,以一爻直一日,而爻多日少,則不免去其四卦二十四爻,以俟二十四氣之至而漸加焉。已非出於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