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常見錯誤82例68(2 / 2)

值得注意的是,與比率分析法一樣,要求進行對比的各時期指標的計算口徑必須一致,而且還要將偶然因素產生的影響剔除。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又稱因素替換法、連環替代法,它是用來確定幾個相互聯係的因素對分析對象——綜合財務指標或經濟指標的影響程度的一種分析方法。采用這種方法的出發點在於,當有若幹因素對分析對象發生影響作用時,依次確定每一個因素單獨變化所產生的影響。

【例6-4】某企業2008年3月某種原材料費用的實際數是4620元,而其計劃數是4000元。實際比計劃增加620元。由於原材料費用是由產品產量、單位產品原材料消耗用量和原材料單價三個因素的乘積構成的,因此,就可以把原材料費用這一總指標分解為三個因素,然後逐個來分析它們對原材料費用總額的影響程度。

計劃指標:100×8×5=4000(元)(1)

第一次替代:110×8×5=4400(元)(2)

第二次替代:110×7×5=3850(元)(3)

第三次替代:110×7×6=4620(元)(4)

各因素單獨變化所產生的影響:

(2)-(1)=4400-4000=400(元)

增加的這400元費用是產量增加影響的結果。

(3)-(2)=3850-4400=-550(元)

減少550元費用是材料節約影響的結果。

(4)-(3)=4620-3850=770(元)

增加770元費用是原材料價格提高影響的結果。

400-550+770=620(元)

增加620元費用是全部因素影響的結果。

因素分析法既可以全麵分析各因素對某一經濟指標的影響,又可以單獨分析某個因素對某一經營指標的影響,在財務分析中應用頗為廣泛。但在應用這一方法時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因素分解的關聯性。

即確定構成經濟指標的因素,必須在客觀上存在著因果關係,要能夠反映形成該項指標差異的內在構成原因,否則就失去了其存在價值。

(2)因素替代的順序性。

替代因素,必須按照各因素的依存關係,排列成一定的順序並依次替代,不可隨意加以顛倒,否則就會得出不同的計算結果。一般而言,確定因素替代程序的原則是,按分析對象的性質,從諸因素的相互依存關係出發,使分析結果有助於分清責任。

(3)順序替代的連環性。

連環替代法在計算每一個因素變動的影響時,都是在前一次計算的基礎上進行,並采用連環比較的方法確定因素變化所導致的結果。因為隻有保持計算程序上的連環性,才能使各個因素影響之和,等於分析指標變動的差異,以全麵說明分析指標變動的原因。

(4)計算結果的假定性。

連環替代法計算的各因素變動的影響數,會因替代計算順序的不同而有差別,因而計算結果不可避免帶有假定性,即它不可能使每個因素計算的結果,都達到絕對地準確。它隻是在某種假定前提下的影響結果,離開了這種假定前提條件,也就不會是這種影響結果。為此,做財務分析時,財務人員應力求使這種假定是合乎邏輯的假定,是具有實際經濟意義的假定。這樣,計算結果的假定性,才不至於妨礙分析的有效性。

差額分析法

差額分析法是因素分析法的一種簡化形式,它是利用各個因素的實際數與基準數或目標值之間的差額,來計算各個因素對總括指標變動的影響程度。

財務報表編製完成及時報送後,留存的報表按月裝訂成冊謹防丟失。小企業可按季裝訂成冊。

第一,財務報表裝訂前要按編報目錄核對是否齊全,整理報表頁數,上邊和左邊對齊壓平,防止折角,如有損壞部位,修補後完整無缺地裝訂。

第二,財務報表裝訂順序為:財務報表封麵、財務報表編製說明、各種財務報表按財務報表的編號順序排列、財務報表的封底。

第三,按保管期限編製卷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