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1 / 3)

◎會計概述

會計是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和經濟管理的要求而產生、發展並不斷完善起來的。會計最初表現為人類對經濟活動的計量與記錄行為。如我國的結繩記事、簡單刻記的出現就是會計產生的萌芽階段。這些簡單的計量與記錄行為,主要計算勞動成果,為勞動成果的分配服務。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剩餘產品的大量出現,會計作為生產經營過程的附帶職能,逐步成為獨立職能,會計核算內容、方法等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會計技術獲得了較大的發展。會計從簡單的記錄、計量,比較所得與所費的行為,逐步發展成為一門包括有完整的方法體係的學科。

1.1孔子的會計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夫子是後人對他的愛稱。這位影響中國文化幾千年的學問家、道德家,不僅是世界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位具有很深造詣的會計。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評選出人類曆史上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孔子位居榜首;1988年1月,曆屆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共同簽署了《全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宣言》,稱“人類要想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從2500多年前的孔子那裏去汲取智慧。”

(1)孔夫子也是會計出身

孔夫子年輕時,便與會計打上了交道,成了會計的老行尊。當時,在魯國執政的大貴族是季氏,孔夫子就是在季氏的手下當上了一名主管倉庫會計的小官吏——委吏,一個小小的專管財物收支記錄的官職,每個月拿到的錢糧很有限,僅僅隻能夠養家糊口。那時候的會計沒有分工牽製、崗位輪換一說,孔夫子凡事都得自己動手。由於當時沒有筆墨紙硯,孔夫子隻能用刀和竹片“記賬”。刀子刻在青竹片上,一刻上去,竹片直冒水,像是流汗一樣,故名“汗青”。汗青,實際就是現在所說的賬本,象征著書籍、曆史。因此有古詩雲:“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能源於此吧。

(2)孔夫子的權責發生製原則

孔夫子的一生,把“禮製”看得比什麼都重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即凡不合乎禮製的東西,你連看也不要去看它;凡不合乎禮製的言論,你連聽也不要去聽它;凡不合乎禮製的話,你無論如何也不要去講。他認為會計亦在禮製約束之列,一切收支事項務必以禮製為準繩。當收則收,既不許少收,也不可超過規定的標準多收;當用則用,既不可因少用而違禮,亦不可違反財務製度濫用無度,這種思想好比現代會計中所說的“權責發生製原則”,即凡是本期已經實現的收入和已經發生或應負擔的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都應當作為本期的收入和費用;凡是不屬於本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已在本期收付,也不應當作為本期的收入和費用。

(3)孔夫子的謹慎性原則

那時候的會計工作雖然簡單,但孔夫子卻很投入。他終日守候在庫房裏,數著數碼,劃著記號,監督著倉庫的財物出入。他謹慎地(好比現代會計所說的會計謹慎性原則)記錄著財物的出入事項,即在竹簡上刻畫、登記,力求使每一筆“賬目”都正確無誤。現代會計工作,同樣是一項繁瑣的事。會計人員要把企業每天發生的交易和事項逐日逐筆地做好記錄,反映在會計憑證和會計賬簿上,每一筆經濟業務的來龍去脈都必須有相應的會計資料作為證據,以待查證。在處理以上會計交易和事項的同時,為了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準確、可靠,我們必須遵循一個原則,即“謹慎性原則”,不僅是要求我們在處理會計業務時要保持認真和一絲不苟的態度,還要求我們在選擇會計處理方法時必須謹慎,不得多計資產或收益,也不得少計負債或費用。

(4)孔夫子的真實性、獨立性原則

孔夫子也是一個頗有心計的人,他十五歲時便立誌於學,研究問題總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最後總要追究出一個結果,他對待倉庫會計這項工作的態度亦如此。做會計的關鍵是什麼呢?孔夫子每每想到這個問題,便琢磨不已,日子久了,他從中悟出一個道理。一次,他語重心長地對旁人說:“會計,當而已矣。”這句話看似簡單,卻內涵深刻,高度凝練。

會計工作的要害在於“當”字,即真實性與中立性,一個“當”字,也是對現代會計的“真實性原則”和審計中的“獨立性原則”的高度概括。真實性原則要求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事項為依據,如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獨立性原則要求審計人員和審計工作必須處於中立的條件下,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響,客觀地判斷企業會計資料和數據的真實性、公正性。

(5)孔夫子也做納稅籌劃

在財稅方麵,孔子反對聚斂;在開支方麵,提倡節用。他在論語中說:“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孔子認為,做事應敬業,講信用,節約開支,富有愛心;重要的不是財富的多少,而是公平的原則。他反對貧富差距過度,主張“仁治”。孔夫子雖然未在他的語錄中提及諸如“納稅籌劃”、“稅收籌劃”、“避稅籌劃”、“節稅籌劃”等方麵的詞語,但其思想中已包含了人們應通過安排、籌劃自身行為,以達到減少支出目的的節儉觀念。他主張國家不應橫征暴斂,而應該頒布各種稅收優惠政策,以激勵人們努力做好自身工作。我們今天所說的“納稅籌劃”、“節稅籌劃”等概念,即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通過對事前、事中、事後的合理安排和籌劃,充分運用國家稅收優惠政策,做到不多交一分稅,也不少交一分稅,從而達到節儉稅收和降低成本的目的。

孔夫子作為中華民族的“聖人”,其曆史功績影響著中國數千年。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許多做人、行事的道理至今還被人們廣為流傳,有的甚至傳到國外。孔夫子的會計之道也同樣被後人所借鑒。對於從事會計工作和準備從事會計工作的現代人來說,都應時時回溯會計第一人——孔子。是他,給這個領地播撒了文明的種籽,注入了思想的精髓。雖然,“仲尼不出”未必是萬古如長夜,但仲尼不出,中華文化肯定要喪失許多光彩,孔夫子對包括會計文明在內的中華文化的影響古今中外無人能及。

1.2會計假設與原則

1.會計的基本假設或前提

組織會計核算工作,需要具備一定的前提條件,即在組織核算工作之前,首先要解決與確立核算主體有關的一係列重要問題。這是全部會計工作的基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國內外會計界多數人公認的會計核算基本前提有以下四個。

(1)會計主體

會計主體指的是會計核算服務的對象或者說是會計人員進行核算采取的立場及空間活動範圍界定。組織核算工作首先應明確為誰核算的問題,這是因為會計的各種要素,例如,資產、負債、收入、費用等,都是同特定的經濟實體,即會計主體相聯係的,一切核算工作都是站在特定會計主體立場上進行的。如果主體不明確,資產和負債就難以界定,收入和費用便無法衡量,以劃清經濟責任為準繩而建立的各種會計核算方法的應用便無從談起。因此,在會計核算中必須將該主體所有者的財務活動、其他經濟實體的財務活動與該主體自身的財務活動嚴格區分開,會計核算的對象是該主體自身的財務活動。

這裏應該指出的是,會計主體與經濟上的法人不是一個概念。作為一個法人;其經濟上必然是獨立的,因而法人一般應該是會計主體,但是構成會計主體的並不一定都是法人。 比如,從法律上看,獨資及合夥企業所有的財產和債務,在法律上應視為所有者個人財產延伸的一部分,獨資及合夥企業在業務上的種種行為仍視其為個人行為,企業的利益與行為和個人的利益與行為是一致的,獨資與合夥企業都因此而不具備法人資格。但是,獨資、合夥企業都是經濟實體、會計主體,在會計處理上都要把企業的財務活動與所有者個人的財務活動截然分開。例如,企業在經營中得到的收入不應記為其所有者的收入,發生的支出和損失,也不應記為其所有者的支出和損失,隻有按照規定的賬務處理程序轉到所有者名下,才能算其收益或損失。

(2)持續經營

持續經營是指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企業將會按當前的規模和狀態繼續經營下去,不會停業,也不會大規模削減業務。

企業是否持續經營對於會計政策的選擇,影響很大,隻有設定企業是持續經營的,才能進行下一步的會計處理。 比如,采用曆史成本計價,是設定企業在正常的情況下運用它所擁有的各種經濟資源和依照原來的償還條件償付其所負擔的各種債務,否則,就不能繼續采用曆史成本計價,隻能采用可變現淨值法進行計價。由於持續經營是根據企業發展的一般情況所作的設定,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縮減經營規模乃至停業的可能性總是存在的。為此,往往要求定期對企業持續經營這一前提作出分析和判斷。一旦判定企業不符合持續經營前提,就應當改變會計核算的方法。

(3)會計分期

會計分期是指將一個企業持續經營的生產經營活動劃分成連續、相等的期間,又稱會計期間。

會計分期的目的是,將持續經營的生產活動劃分為連續、相等的期間,據以結算盈虧,按期編報財務報告,從而及時地向各方麵提供有關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信息。

根據持續經營前提,一個企業將要按當前的規模和狀況繼續經營下去。要最終確定企業的經營成果,隻能等到一個企業在若幹年後歇業的時候核算一次盈虧。但是,經營活動和財務經營決策要求及時得到有關信息,不能等到歇業時一次性地核算盈虧。為此,就要將持續不斷的經營活動劃分成一個個相等的期間,分期核算和反映。會計分期對會計原則和會計政策的選擇有著重要影響。由於會計分期,產生了當期與其他期間的差別,從而出現權責發生製和收付實現製的區別,進而出現了應收、應付、遞延、預提、待攤這樣的會計方法。

最常見的會計期間是一年,以一年確定的會計期間稱為會計年度,按年度編製的財務會計報表也稱為年報。在我國,會計年度自公曆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止。為滿足人們對會計信息的需要,也要求企業按短於一年的期間編製財務報告,如要求股份有限公司每半年提供中期報告。

(4)貨幣計量

貨幣計量是指采用貨幣作為計量單位,記錄和反映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會計是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全麵係統的反映,為此,需要貨幣這樣一個統一的量度。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貨幣充當了一般等價物,企業的經濟活動都最終體現為貨幣量,所以也有可能采用貨幣這個統一尺度進行會計核算。當然,統一采用貨幣尺度,也有不利之處,許多影響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一些因素,並不是都能用貨幣來計量的,比如,企業經營戰略,在消費者當中的信譽度,企業的地理位置,企業的技術開發能力等等。為了彌補貨幣量度的局限性,要求企業采用一些非貨幣指標作為會計報表的補充。

在我國,要求采用人民幣作為記賬本位幣,是對貨幣計量這一會計前提的具體化。考慮到一些企業的經營活動更多地涉及外幣,因此規定業務收支以人民幣以外的貨幣為主的單位,可以選定其中一種貨幣作為記賬本位幣。當然,提供給境內的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的應當折算為人民幣。

2.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1992年11月財政部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規定了會計核算的12項一般原則,它是會計核算必須遵循的基本規則和要求。2006年新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將原有的“一般原則”改稱“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共規定了8項原則:客觀性原則、相關性原則、明晰性原則、可比性原則、實質重於形式原則、重要性原則、謹慎性原則和及時性原則。它們同樣是會計核算必須遵循的,對保證會計信息質量意義重大。

(1)客觀性原則

企業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及其他相關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會計必須根據審核無誤的原始憑證,采用特定的專門方法進行記賬、算賬、報賬,保證會計核算的客觀性。

客觀性原則是對會計工作的基本要求。會計工作提供信息的目的是為了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需要,因此,就應該做到內容真實、數字準確、資料可靠。在會計核算中堅持客觀性原則,就應當在會計核算時客觀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會計工作應當正確運用會計原則和方法,準確放映企業的實際情況;會計信息應當能夠經受驗證,以核實其是否真實。

如果企業的會計核算工作不是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事項為依據,沒有如實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現金流量,會計工作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甚至會誤導會計信息使用者,導致決策的失誤。

(2)相關性原則

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有助於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去、現在或者未來的情況作出評價或者預測。會計的主要目標就是向有關各方提供對其決策有用的信息。如果提供的信息對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沒有什麼作用,不能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就不具有相關性。

信息的價值在於其與決策相關,有助於決策。相關的會計信息能夠有助於會計信息使用者評價過去的決策,證實或修正某些預測,從而具有反饋價值;有助於會計信息使用者做出預測,做出決策,從而具有預測價值。在會計核算工作中堅持相關性原則,就要求在收集、加工、處理和提供會計信息過程中,充分考慮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對於特定用途的會計信息,不一定都能通過財務會計報告來提供,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加以提供。如果會計信息提供以後,沒有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對決策沒有什麼作用,就不具有相關性。

(3)明晰性原則

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清晰明了,便於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根據明晰性的要求,會計記錄應當清晰,賬戶對應關係應當明確,文字摘要清楚,數字金額準確,以便會計信息使用者能準確完整地把握信息的內容,更好地加以利用。

在會計核算工作中堅持明晰性原則,會計記錄應當準確、清晰,填製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必須做到依據合法、賬戶對應關係清楚、文字摘要完整;在編製會計報表時,項目勾稽關係清楚、項目完整、數字準確。如果企業的會計核算和編製的財務會計報告不能做到清晰明了、便於理解和使用,就不符合明晰性原則的要求,不能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需求。

(4)可比性原則

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具有可比性。同一企業不同時期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采用一致的會計政策,不得隨意變更。確需變更的,應當在附注中說明。不同企業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采用規定的會計政策,確保會計信息口徑一致、相互可比。

可比性原則要求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製度的規定進行,使所有企業的會計核算都建立在相互可比的基礎上。隻要是相同的交易或事項,就應當采用相同的會計處理方法。會計處理方法的統一是保證會計信息相互可比的基矗不同的企業可能處於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經濟業務發生於不同時點,為了保證會計信息能夠滿足決策需要,便於比較不同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企業應當遵循可比性原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