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3 / 3)

“利潤分配”科目應當設置以下明細科目:

[1]其他轉入。

[2]提取法定盈餘公積。

[3]提取法定公益金。

[4]提取儲備基金。

[5]提取企業發展基金。

[6]提取職工獎勵及福利基金。

[7]利潤歸還投資。

[8]應付優先股股利。

[9]提取任意盈餘公積。

[10]應付普通股股利。

[11]轉作資本(或股本)的普通股股利。

[12]未分配利潤。

(2)賬務處理

企業用盈餘公積彌補虧損,借記“盈餘公積”科目,貸記“利潤分配——其他轉入”科目。

按規定從淨利潤中提取盈餘公積和法定公益金時,借記“利潤分配——提取法定盈餘公積、提取法定公益金、提取任意盈餘公積、提取儲備基金、提取企業發展基金”科目,貸記“盈餘公積——法定盈餘公積、法定公益金、任意盈餘公積、儲備基金、企業發展基金”科目。

應當分配給股東的現金股利或利潤,借記“利潤分配——應付優先股股利、應付普通股股利”科目,貸記“應付股利”科目。

外商投資企業用利潤歸還的投資,借記“利潤分配——利潤歸還投資”科目,貸記“盈餘公積——利潤歸還投資”科目;外商投資企業從淨利潤中提取的職工獎勵及福利基金,借記“利潤分配——提取職工獎勵及福利基金”科目,貸記“應付福利費”科目。

企業經股東大會或類似機構批準分派股票股利,應於實際分派股票股利時,借記“利潤分配——轉作資本或股本的普通股股利”科目,貸記“實收資本”或“股本”科目。

股東大會或類似機構批準的利潤分配方案與董事會或類似機構提請批準的報告年度利潤分配方案不一致時,其差額應當調整批準年度會計報表有關項目的年初數。調整增加的利潤分配,借記“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科目,貸記“盈餘公積”等科目,調整減少的利潤分配,作相反會計分錄。

企業按股東大會或類似機構批準的應分配的股票股利或應轉增的資本金額,在辦理增資手續後,借記“利潤分配——轉作資本(或股本)的普通股股利”科目,貸記“實收資本”或“股本”科目,如實際發放的股票股利金額與股票票麵金額不一致,應按其差額,貸記“資本公積——股本溢價”科目。

以上所列的利潤分配項目就是通常應設置的明細科目。企業如有其他分配用途也應設置相應的明細科目。

企業按規定允許用稅前利潤歸還的各種借款,應當在“利潤分配”科目下設置“歸還借款的利潤”明細科目進行核算。企業按規定用稅前利潤歸還的各種借款,借記“利潤分配——歸還借款的利潤”科目,貸記“盈餘公積——任意盈餘公積”科目。

如果企業按照規定治理“三廢”盈利淨額、技術轉讓淨收入以及國外來料加工裝配業務利潤等仍然可以單項留給企業的,應在“利潤分配”科目下設置“單項留用的利潤”明細科目進行核算。企業按規定計算出單項留用的利潤,借記“利潤分配——單項留用的利潤”科目,貸記“盈餘公積——任意盈餘公積”科目。

按規定實行補充流動資本的國有工業企業,應在“利潤分配”科目下設置“補充流動資本”明細科目進行核算。企業按稅後利潤的一定比例計提用於補充流動資本的部分,借記“利潤分配——補充流動資本”科目,貸記“盈餘公積——補充流動資本”科目。

年終結算完成後,應將“利潤分配”所有各明細科目的餘額全部轉入“未分配利潤”明細科目,結轉後其他各明細科目無餘額。

(3)賬務處理舉例

【例9-19】甲股份公司2005年度實現稅前利潤1000000元。該企業無納稅調整事項,按33%計算交納所得稅,並分別按稅後利潤的10%和5%提取法定盈餘公積金和公益金。

要求計算企業年度內提取的法定盈餘公積金和公益金,並編製會計分錄。

計算應交所得稅額:

應納稅所得額=稅前會計利潤

應交所得稅額=1000000×33%

=330000(元)

計算淨利潤額:

淨利潤=稅前會計利潤-所得稅

=670000(元)

結轉本年利潤:

借:本年利潤。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提取公積金:

提取法定盈餘公積金=淨利潤×10%

=67000(元)

提取法定公益金=淨利潤×5%

=33500(元)

會計分錄為:

借:利潤分配——提取法定盈餘公積。

——提取法定公益金。

貸:盈餘公積——法定盈餘公積。

——法定公益金。

【例9-20】乙公司2005年實現淨利潤100000元,按10%提取法定盈餘公積,按5%提取法定公益金,並分配給普通股股東現金股利200000元。有關的賬務處理如下:

結轉本年利潤:

借:本年利潤。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提取法定盈餘公積和法定公益金:

借:利潤分配——提取法定盈餘公積。

——提取法定公益金。

貸:盈餘公積——法定盈餘公積。

——法定公益金。

分配現金股利:

借:利潤分配——應付普通股股利。

貸:應付股利。

結轉利潤分配明細科目餘額: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貸:利潤分配——提取法定盈餘公積。

——提取法定公益金。

——應付普通股股利。

9.5所得稅核算實務

1.所得稅會計

財務會計和稅收分別遵循不同的原則、服務於不同的目的。財務會計核算必須遵循一般會計

原則,其目的是為了真實、完整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業績,以及財務狀況變動的全貌,為投資者、債權人、企業管理者以及其他會計報表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稅法是以課稅為目的,根據經濟合理、公平稅負、促進競爭的原則,依據有關的稅收法規,確定一定時期內納稅人應交納的稅額。從所得稅角度考慮,主要確定企業的應稅所得,以對企業的經營所得以及其他所得進行征稅。稅法還是國家調節經濟活動、為宏觀經濟服務的一種必要手段。

財務會計原則和稅收法規的區別在於確認收益實現和費用扣減的時間,以及費用的可扣減性。由於財務會計是按照會計製度核算收益、費用、利潤、資產、負債等,稅法是按照稅收法規確認收益、費用、利潤、資產、負債等。因此,按照財務會計方法計算的利潤和按照稅法規定計算的應稅所得結果不一定相同。

所得稅會計就是研究如何處理按照會計製度計算的稅前會計利潤(或虧損);與按照稅法計算的應稅所得(或虧損,下同)之間差異的會計理論和方法。這裏所指的稅前會計利潤是目前利潤表中利潤的總額,這裏所指的應稅所得是按稅法計算的應納稅所得額。

會計製度和稅法兩者的目的不同,對收益、費用、利潤、資產、負債等的確認的時間和範圍也不一樣,從而導致稅前會計利潤和應稅所得之間產生差異,這一差異分為永久性差異和時間性差異兩種。

2.永久性差異

永久性差異指某一會計期間,稅前會計利潤(或虧損)與納稅所得(或虧損)之間由於計算口徑不同而產生的差額。這種差額在本期發生,將不會在以後各期轉回。一般包括兩種情況……

(1)稅前會計利潤小於納稅所得

稅前會計利潤小於納稅所得有以下兩種表現形式:

[1]會計核算時不作為收入處理,不計入當期損益,而在計算納稅所得時作為收入處理,需要交納所得稅。某些收入,稅收上需要計入應納稅所得額,會計上不計入當期損益。

比如,企業以自己生產的產品用於在建工程項目,在稅收上需要計入應納稅所得額,而在會計核算中則按成本轉賬,不計入當期損益。

[2]會計上作為費用或支出在計算稅前會計利潤時予以扣除,而在計算納稅所得時不予扣除。如:

罰款支出。企業違法經營的罰款和被沒收財產的損失等,在會計核算中應在計算稅前會計利潤時予以扣除。因為這些支出屬於企業發生的費用支出的範疇,所以應體現在經營損益中。但是,按照我國《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及其實施細則的規定,這些支出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一律不得從中扣除。

利息支出(計入損益的部分)。在會計核算中,無論是從金融機構還是從非金融機構借款的利息,無論利率的高低,均應按照實際發生數計入損益。而按稅法規定,企業發生的非金融機構的利息支出,不高於按照金融機構同類、同期貸款利率計算的數額以內的部分,才準予在納稅時扣除。

工資。在會計核算中,按照應付給職工的實際工資全部計入成本、費用。而按照稅法的規定,企業支付給職工的工資,應按計稅工資(即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允許扣除的工資標準,包括企業以各種形式支付給職工的基本工資、浮動工資、各類補貼、津貼、獎金)扣除。這樣,計稅工資與實際應付工資之間也會存在差額。

捐贈。在會計核算中,企業發生的捐贈支出,無論是否屬於公益、救濟性的捐贈,也無論是否通過規定的組織捐贈,都可直接計入損益。而按照稅法規定,企業用於公益、救濟性的捐贈,在年度應納稅所得額3%以內的部分,準予扣除。超過國家規定允許扣除的公益……救濟性的捐贈,以及非公益、救濟性的捐贈和不通過規定的組織直接向受贈人的捐贈不得扣除。

讚助支出。在會計核算中,無論是廣告性質的支出還是非廣告性質的讚助支出,均應計入當期損益。而按照稅法規定,隻有各種非廣告性的讚助支出可以在所得稅前按相關規定扣除。

業務招待費。在會計核算中,業務招待費應按實際發生數額列支,計入當期損益。而按照稅法的規定,隻有企業按照財政部有關規定支出的與生產、經營有關的業務招待費,由企業提供確實的記錄或單據,經核準後方準予按標準扣除。

此外,企業發生的其他有關費用支出超過國家規定標準的,在會計核算中應據實列支,但在納稅時應按照稅法的有關規定進行調整。

(2)稅前會計利潤大於納稅所得

對於某些收入,會計上計入了當期稅前會計利潤,而稅收上則不作為納稅所得。如:

[1]投資債券的利息收入。企業購買債券等取得利息收入,在會計核算中,無論何種債券的利息收入均屬於企業的一項收益,構成稅前會計利潤的組成部分。但是,出於鼓勵企業購買國債等原因,稅法規定企業的某些債券取得的利息收入(如購買國庫券和特種國債取得的利息收入)可以從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在這種情況下,稅前會計利潤就會大於納稅所得……

[2]對外投資分回利潤。在會計核算中,企業從其他單位分回的已交納所得稅的利潤要並入本企業的利潤總額。而按照稅法規定,企業從其他單位分回的已經交納所得稅的利潤……其已交納的稅額可以在計算本企業所得稅時予以調整。

[3]來源於境外的所得。在會計核算中,企業取得的境外所得也應計入利潤總額。而按照稅法規定,企業來源於境外所得在境外實際交納的稅款,在扣除限額內的可據實扣除,超過扣除限額的,在5年內可用稅額扣除的餘額補扣。

此外,還有稅前利潤補虧。按照稅法規定,企業虧損連續不超過5年的,可以用稅前會計利潤彌補,按彌補虧損後的數額作為計算納稅所得的依據。這也使稅前會計利潤大於納稅所得。

3.時間性差異

時間性差異指某一會計期間由於有些收入和支出項目計入稅前會計利潤與計入納稅所得的時間不一致,所產生的稅前會計利潤與納稅所得之間的差額。時間性差額發生於某一期間,但在以後的一期或若幹期內將會轉回。這種差額可分為應納稅時間性差額和可抵減時間性差額兩種。

(1)應納稅時間性差額

是指在未來會計期間內將產生應納所得稅金額的時間性差額。例如,某公司有一項固定資產……該固定資產按照企業會計政策的規定,其使用期限為20年,按直線法計算折舊,則年折舊率為5%;而國家出於鼓勵投資、刺激經濟增長,促進就業增加、擴大稅源等目的,在稅收上規定企業對該項固定資產采用加速折舊的方法。假如稅收上規定該項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為10年,按直線法計算,則年折舊率為10%。如果該項固定資產應計提折舊的金額為10000元,則企業會計核算每年計提的折舊額為500元,按稅法規定計算每年計提的折舊額為1000元。計提折舊額的不同,使得稅前會計利潤與納稅所得之間產生500元差額。這樣,從一個會計年度看,對該項固定資產計提的折舊額由於會計核算和稅收計算所采用的使用年限和年折舊率的不同而不同,從而使得按企業會計政策計算的稅前會計利潤和按稅法規定計算的納稅所得之間產生差異。這500元的差額在未來會計期間內將產生應納所得稅金額,所以,它是應納稅時間性差額。

(2)可抵減時間性差額

是指在未來期間內將產生可抵減所得稅金額的時間性差額。如果與上例正相反,該公司的這項固定資產,按照會計核算的規定,其使用期限為10年,如果按直線法計算折舊,則年折舊率為10%;假如稅收上規定該項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為20年,按直線法計算,則年折舊率為5%。如果該項固定資產計提折舊的金額為10000元,則公司會計核算每年計提的折舊額為1000元,按稅法規定計算每年計提的折舊額為500元。計提折舊額的不同,使得稅前會計利潤與納稅所得之間產生500元差額。這500元差額在未來會計期間內將產生可抵減所得稅金額……所以,它是可抵減時間性差額。

(3)時間性差異的具體內容

[1]存貨跌價準備、短期投資跌價準備、長期投資減值準備及國家稅收法規規定可提取的準備金以外的任何形式的準備金。

[2]提取的壞賬準備。在會計核算中,企業的壞賬準備既可以按照財務製度規定的方法和比例計算提取,也可以根據經營管理需要采用其他方法和比例計算提齲采用其他方法計算提取的壞賬準備與按照財務製度規定的方法和比例計算提取的壞賬準備都可以計入當期損益。而按照稅法的規定,企業隻有按照財政部規定提取應收賬款年末餘額0.5%的壞賬準備,才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3]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遞延資產的折舊或攤銷數額與稅法規定的差額。

4.所得稅的會計核算

(1)所得稅的核算方法概述

企業應當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采用應付稅款法或者納稅影響會計法進行所得稅的核算。

[1]應付稅款法,是指企業不確認時間性差異對所得稅的影響金額,按照當期計算的應交所得稅確認為當期所得稅費用的方法。在這種方法下,當期所得稅費用等於當期應交的所得稅。

[2]納稅影響會計法,是指企業確認時間性差異對所得稅的影響金額,按照當期應交所得稅和時間性差異對所得稅影響金額的合計,確認為當期所得稅費用的方法。在這種方法下,時間性差異對所得稅的影響金額,遞延和分配到以後各期。采用納稅影響會計法的企業……可以選擇采用遞延法或者債務法進行核算。在采用遞延法核算時,在稅率變動或開征新稅時不需要對原已確認的時間性差異的所得稅影響金額進行調整,但是,在轉回時間性差異的所得稅影響金額時,應當按照原所得稅率計算轉回;在采用債務法核算時,在稅率變動或開征新稅時,應當對原已確認的時間性差異的所得稅影響金額進行調整,在轉回時間性差異的所得稅影響金額時,應當按照現行所得稅率計算轉回。

(2)合理劃分界限

在采用納稅影響會計法下,企業應當合理劃分時間性差異和永久性差異的界限。

(3)遞延法的核算

采用遞延法時,一定時期的所得稅費用包括:

[1]本期應交所得稅。

[2]本期發生或轉回的時間性差異所產生的遞延稅款貸項或借項。

上述本期應交所得稅,是指按照應納稅所得額和現行所得稅率計算的本期應交所得稅;

本期發生或轉回的時間性差異所產生的遞延稅款貸項或借項,是指本期發生的時間性差異用現行所得稅率計算的未來應交的所得稅和未來可抵減的所得稅金額,以及本期轉回原確認的遞延稅款借項或貸項。按照上述本期所得稅費用的構成內容,可列示公式如下:

本期所得稅費用=本期應交所得稅+本期發生的時間性差異所產生的遞延稅款貸項金額-本期發生的時間性差異所產生的遞延稅款借項金額+本期轉回的前期確認的遞延稅款借項金額-本期轉回的前期確認的遞延稅款貸項金額本期發生的時間性差異所產生的遞延稅款貸項金額=本期發生的應納稅時間性差異×現行所得稅率本期發生的時間性差異所產生的遞延稅款借項金額=本期發生的可抵減時間性差異×現行所得稅率本期轉回的前期確認的遞延稅款借項金額=本期轉回的可抵減本期應納稅所得額的時間性差異(即前期確認本期轉回的可抵減時間性差異)×前期確認遞延稅款時的所得稅率本期轉回的前期確認的遞延稅款貸項金額=本期轉回的增加本期應納稅所得額的時間性差異(即前期確認本期轉回的應納稅時間性差異)×前期確認遞延稅款時的所得稅率由於在采用遞延法的情況下,“遞延稅款”科目的餘額不因以後稅率的變動或開征新稅進行調整,所以遞延法在轉銷時間性差異時比較簡單。這種方法的缺點是,在稅法或稅率變動征收新稅之後,資產負債表上列示的遞延所得稅額可能不表示所得稅的實際結果,即企業在以後年度承受的將於以後年度轉回的現存的時間性差異的結果,由於這個原因,在遞延法下,資產負債表上列示的遞延所得稅額,通常稱為遞延所得稅貸項或借項,而不稱為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負債。

(4)債務法的核算

采用債務法時,一定時期的所得稅費用包括:

[1]本期應交所得稅。

[2]本期發生或轉回的時間性差異所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或遞延所得稅資產。

[3]由於稅率變更或開征新稅,對以前各期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或遞延所得稅資產賬麵餘額的調整數。

按照上述本期所得稅費用的構成內容,可列示公式如下:

本期所得稅費用=本期應交所得稅+本期發生的時間性差異所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本期發生的時間性差異所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本期轉回的前期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本期轉回的前期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本期由於稅率變動或開征新稅調減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調增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本期由於稅率變動或開征新稅調增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調減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本期由於稅率變動或開征新稅調增或調減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累計應納稅時間性差異或累計可抵減時間性差異×(現行所得稅率-前期確認應納稅時間性差異可抵減時間性差異時適用的所得稅率)

=遞延稅款賬麵餘額-已確認遞延稅款金額的累計時間性差異×現行所得稅率由於采用“債務法”時,在稅率變動或開征新稅時,對遞延稅款科目的餘額要進行相應的調整,在資產負債表上所列示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負債也相應地調整,因此在資產負債表上所列示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負債相應地就比較符合實際、比較準確。這種方法的缺點是它的運用要比遞延法難,主要原因是因為每次稅法或稅率的變動都必須重新計算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負債。

在正常情況下,納稅影響會計法適用於所有的時間性差異,但在稅前會計利潤小於納稅所得時,為慎重起見,如在以後轉銷時間性差異的時期內,有足夠的納稅所得予以轉銷的,才能采用納稅影響會計法;否則,也應采用應付稅款法進行會計處理。

企業應設置“遞延稅款備查登記簿”,詳細記錄發生時間性差異的原因、金額預計轉銷期限、已轉銷數額等。

(5)采用納稅影響會計法的注意事項

采用納稅影響會計法時,在時間性差異所產生的遞延稅款借方金額的情況下,為了慎重起見……如在以後轉回時間性差異的時期內(一般為3年),有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予以轉回的,才能確認時間性差異的所得稅影響金額,並作為遞延稅款的借方反映,否則,應於發生當期視同永久性差異處理。

投資於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技術改造項目的企業,其項目所需國產設備投資按一定比例可以從企業技術改造項目設備購置當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業所得稅中抵免的部分,以及已經享受投資抵免的國產設備在規定期限內出租、轉讓應補交的所得稅,均作為永久性差異處理……企業按規定以交納所得稅後的利潤再投資所應退回的所得稅,以及實行先征後返所得稅的企業,應當於實際收到退回的所得稅時,衝減退回當期的所得稅費用。

漢武帝偶遇看門官

——事業成功的三要素

哲理的故事

漢武帝經常出巡以向民眾示意治國之決心。有一次在漢武帝出巡路過宮門口時看到一位頭發全白的老人,穿著很舊的服裝,站立門口十分認真地檢查出入宮門之人。漢武帝問老人:“先生是否早任此郎官之職?為什麼年紀已老還做郎官?”老人答:“我姓顏,名駟,江都人。從文帝起,經三朝一直擔任此職。”漢武帝問:“你為什麼沒有升官機會?”顏駟答:“漢文帝喜好文學,而我喜歡武功;後來漢景帝喜好老成持重的人,而我年輕喜歡活動;如今您做了皇帝,喜歡年輕英俊有為之人,而我又年邁無為了。因此,我雖然經過三朝皇帝,卻一直沒有升官,但我要的是稱心如意的工作。”

漢武帝對他曆經三朝皇帝長達幾十年,一直堅持從事看門工作,待遇也一直不高,卻能忠於職守、兢兢業業地埋頭工作,十分感動,立即升任顏駟為會稽都尉。

故事的哲理

一個人事業的成功與發展靠三個要素決定:一是自己的專長、能力、閱曆;二是好的機遇;三是能在現有崗位上兢兢業業工作,發揮應有的作用。這三個要素合並起來就會完成一個飛躍。外國人還強調第四要素:就是權術。

(夫正)

——選自《管理故事與哲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