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二一章 太初二年(3 / 3)

“安排一下,下午空閑了,本將軍親自去一趟學宮。”霍光臉上神色看不出什麼變化,不過語氣中卻流露出淡淡的肅殺之氣。

當霍光在安排著前往長安學宮的時候,漢武帝在長樂宮的海棠樹下也聽著張安世彙報著一模一樣的內容。

“這麼說匈奴暫時無慮了?這三方勢力中誰家最大啊?”漢武帝悠悠的開口問道。

“回陛下,應屬烏雅女王勢力最強大。她不僅占據了匈奴大部,而且多是水草豐美之地,另外她建立的是教政合一的政權,其治下民眾也都是教民,聽說這些匈奴人已經視烏雅為神,對其崇拜極度狂熱。恐怕不出幾年匈奴又將一統了!”張安世在漢武帝的授意下,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匈奴的信息,其中更是重點關注著烏雅。如今他們對烏雅也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

“既然如此.....傳朕旨意,命從安侯上官桀率原右扶風駐軍返回長安。另外也傳旨梁王和淄川王,讓他也帶兵回長安吧。再封揚武將軍王元祐為揚武侯,剿滅衛右渠殘部,並鎮壓朝鮮,在朝鮮故地設置郡縣。”漢武帝突然微眯著雙眼,神色嚴肅的說道。

原淄川王太子劉康,已經於兩月前正式繼承了淄川王位,他的父親劉建壽終正寢,劉康雖然未在國內,但淄川國早已是劉康囊中之物,加上長安方麵的認可,劉康便成了第一個在戰場上繼承王位的大漢諸王。

“這.....此時召回這麼多軍隊?會不會影響大局?”張安世第一次在漢武帝麵前露出了遲疑,幾十年來張安世從未質疑過漢武帝,甚至都從未表露過自己的意見。但是這個時候漢武帝突然召回前線主帥,還同時帶回十幾萬大軍到長安,張安世都感覺一陣心驚肉跳。作為一個臣子,作為一個大漢臣民,他不願意看到這個時候的大漢再生事端!

“朕心中自有分寸,照朕說的做吧。”漢武帝沒有生氣,沒有因為張安世質疑自己而惱怒。從這件事上倒可以看出,如今的漢武帝雖然老邁,卻沒有出現原本曆史上的垂暮昏聵之舉。

“臣遵旨!”張安世躬身應道,隨即便去擬旨了。

漢武帝這次的旨意不是密旨,要召回前線統帥和十多萬大軍想要隱瞞也瞞不住,當旨意還未離開長樂宮的時候,昭陽殿已經得到了漢武帝這個突然的旨意。而這也是漢武帝退居長樂宮後以皇帝名義頒布的第二道旨意。

如今的昭陽殿也儼然一副小朝廷的模樣。太孫為首,其下有太傅、少傅、舍人、冼馬等等諸多臣子。原本這些官職都是太子官署,而今隻是改了一個字,改為了太孫。這些人都是劉進真正的心腹,未來朝臣的班底,其中不乏魯國史氏之人。

“諸位愛卿覺得,皇帝此刻下詔傳令上官桀和梁王回長安是何用意?”劉進出聲問道,他倒是越來越有了一國之君的氣度。

“不管是何用意,有件事我們現在卻不得不做了!”殿中臣子還沒開口,劉細君已經風風火火走入了殿內,還未等她入席,便一邊走一邊說道。

“拜見公主殿下。”太孫的心腹紛紛起身對劉細君行禮。這位非皇帝嫡親的大漢公主,如今可是長安城的風雲人物,雖為女子卻一時風光無限。

“姐姐說的是何事?”劉進感覺到了劉細君的急切,想來也是一件極為要緊的事情。

“最近燕王很不安分,我們應該讓梁王和淄川王在回來的時候,順道去一趟燕國。”劉細君沉聲說道,一陣陣殺意毫不掩飾的出現在這位公主身上。她的話卻是讓滿殿太孫心腹們都不住的點頭。

長安學宮外,霍光的大將軍車駕緩緩停下,學宮門口上千人早已恭候,等著大將軍蒞臨學宮。

“恭迎大將軍。”見到馬車停住,落下閎站在眾人之前,領頭躬身行禮。

霍光緩緩下了車駕,剛走出沒幾步,趙陰華便匆匆跟上了霍光,而後在他耳畔小聲的說道:“皇帝下了一道旨意,讓上官桀和梁王他們回長安了,還帶了十幾萬大軍。另外王元祐被皇帝留在了朝鮮!”

趙陰華的話讓霍光也放慢了腳步,不過他的臉上並沒有多少神色變化。隻是眉頭微不可查的一皺,而後用隻有他和趙陰華能聽到的聲音說著:“原來是上官桀嗎?倒是真有些讓我意外啊......”

霍光隻是小聲的說了一句,隨即便像是已經忘了此事一般,依舊一副從容氣度。他向落下閎走去,遠遠的就拱手說道:“長公先生別來無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