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帝駕崩,新皇登基,這是曆來最容易出亂子的時候。不過有大將軍霍光坐鎮長安,他早已在第一時間安排好了一切,直到第二日的太廟祭祖,和在未央宮大殿舉行的登基儀式,都沒有出現一點意外。
劉進就這樣隆重而安穩的登上了大漢皇帝的寶座,雖然那個位置他已經坐了一年有餘了,但這一次他是真正以大漢皇帝的身份,在大殿之上接受了群臣的朝賀。
在大將軍霍光的帶領下,滿朝文武足有上千人出現在未央宮,其中還有幾個時辰前剛入長安的梁王和淄川王兩位劉姓藩王,也有從西南返回的大鴻臚蘇武,還有從幽州歸來的萬貫侯呂術,一場莊嚴肅穆的登基大典足足持續了大半日。
新皇登基首先要做的便是為先帝確定廟號與諡號,算是對先帝的蓋棺定論。不過西漢對於廟號給予是整個中國曆史上最為慎重的時期。因其太過慎重,非大功大德而不可得,所以並不是每一個西漢皇帝都有資格擁有廟號,就連劉徹的父親,堪稱明君聖主的景帝都沒能享有廟號,便可見其一斑。
漢武帝的諡號在他還沒死的時候其實就已經在小範圍內流傳了,不過這一流傳成為了當世最大的秘密,不僅知道的人少,而且凡是知道的都諱莫如深。西漢推行以孝治天下的國策,這一點西漢一朝從未改變,從劉邦之後的皇帝,死後諡號前都冠以孝字,而劉徹的諡號便為孝武,這一點早就確定了,這個諡號也很快便在朝堂上通過了。
接下來最為鄭重,也是最難的便是廟號問題。劉徹的功業享有單獨廟號是肯定的,不過古法中隻有太、高、世、中這四個字可用,另外按照‘祖有功,宗有德’的標準,在配以祖或宗,如此一來最多便隻能組成八個廟號。而劉邦已經占了太祖廟號,劉恒又占了太宗廟號,太字開頭的廟號也就完全無法使用了,劉徹的廟號便隻能在剩下的世、高、中、三個字裏麵選了。
原本高所代表功高,而祖也代表功高,高祖這個廟號其實最適合劉徹了。不過西漢這個朝代,由於劉邦的關係,高祖這個廟號也不能用了。因為劉邦的諡號為高皇帝,而原本諡法中也沒有‘高’這個字的,但是當時為了體現劉邦的特殊和偉業,硬是不尊諡法的冠了一個高皇帝的諡號,而後來世人又習慣性的將他廟號與諡號合在一起,稱他為高祖皇帝。
這樣一來最符合劉徹的一個廟號也沒法用了,一時間朝堂之上也為此爭論不休。而爭論的焦點便落在了,究竟是為劉徹上世祖還是世宗的廟號上?
“世祖這個廟號不合適,商有盤庚遷殷,重開殷商盛世,故為世祖。今先帝一生豐功偉業,是為大漢更上一層樓,我看就定為世宗吧。”最後霍光一錘定音的確定了漢武帝廟號為世宗。
世祖這個廟號一般為中興之主,劉徹在位時大漢一直保持著統一狀態,所以這個廟號也不適合他,其理由也比較有說服力。
廟號諡號確定,關於漢武帝的事情也就基本告一段落。至於劉徹下葬出殯則要等到許久之後了,因為一來還要為劉徹入殮設靈堂,等著大漢劉姓諸王來長安祭拜,同時也要對茂陵地宮做最後的修繕檢查,需要等這些一切妥當之後才會真正的下葬。
隻要不是國家動亂的非常時期,其實在先帝駕崩新皇登基的時候,那些封國之王都是要前往長安祭拜的。一來是對先帝的尊敬,而來也是覲見新皇,承認新皇正統。
而西漢時期對於諸侯王定期到長安朝拜述職還是有很好的規定,比如每年春季的‘春朝’中要求,諸侯王必須親自到長安接受皇帝的問詢。除了實在年紀太大,皇帝特旨的可以不用來,其他的都必須遵循這一規定,而每年秋季還需要派王國大臣代為‘秋朝’。
這一次漢武帝去世,大大小小的十多位劉姓諸王都會來長安,那些距離較近的也就三五日左右便能到達。此時長安左右有十多萬大軍,這些諸王隻是奔喪,隨從人數有著極為嚴格的限製,他們自然也不會成為什麼不穩定的因素。
其實自推恩令後,西漢在封國和郡縣並行的製度下走出了一條非常好的道路。這條道路使得這個國家能夠一直保持著良好的中央集權,而又不會造成地方勢力過大。隻是顧此失彼之下,這個朝代的每一位帝王都會重用外戚,而外戚專權便成了這個帝國最大的弊病。
新皇登基,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便是封賞功臣,建立全新的朝政班底。劉進這一次也基本遵照了漢武帝的安排,將上官桀,張安世,金日磾等人都安排在了重要職位上,連霍嬗都成了九卿之一的衛尉,丙吉也做了廷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