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這個百廢待興的帝國,自上而下的開始了新一輪的奮發建設,一股蒸蒸日上朝氣蓬勃的氣息出現在這個龐大而古老的帝國中。
承明殿,這座本是供朝臣休息的殿室,如今卻成了皇帝劉進與朝臣主要的辦公場所。劉進將原本有些注重形式的朝會進了更改,除了每月兩次的朝會,其它時候都不進行人員眾多的朝會,而那些皇帝的親近之臣,則每日都與皇帝在承明殿處理軍國大事。
所有的事情當天解決,絕不推諉拖延,在皇帝的親自主持下,一個類似後世聯席會議的小朝堂,每日都處理著帝國的各項事務。
“陛下,匈奴右賢王一部已經徹底歸順了女王烏雅,而我們剛剛收到了烏師廬的稱臣上表,他以匈奴單於的身份請求歸順大漢。”承明殿中,丞相司馬遷將一冊奏章展開,神色無比鄭重的說道。
“按理說先帝接受了匈奴女王的稱臣,又賜予了女王金印和權杖。烏師廬便是偽單於,大漢不應接受他的稱臣。”禦史大夫張安世眉頭皺了皺說道。
從法理上來講,大漢目前隻承認一個匈奴之主,便是女王烏雅。而烏師廬則是匈奴的亂臣賊子,理論上來講,大漢不能接受一個附屬國的亂臣再次稱臣的。
“接受烏師廬稱臣確實不妥,這樣便等於交惡了匈奴女王,還有......還有安陽王.....不過若讓匈奴一統,確實對大漢也不利。”劉進想了片刻說道,他知道霍光是有意助烏雅一統匈奴的,但是站在劉進的位置上考慮,匈奴內戰比統一對大漢更有利。
“臣倒是有個想法。”廷尉丙吉抬頭看著皇帝劉進說道。
“廷尉但說無妨。”劉進看著丙吉這個小老頭點了點頭說道。
“臣以為既然不能明著接受烏師廬歸降,不如暗中接受。如今我大漢占據雲中雁門以北大片疆域,可是外長城以北於我大漢並無用處。不如暗中接受烏師廬歸降,將他們從原匈奴左地全部遷入外長城以北,讓他們作為大漢的第一道邊防。這樣一來匈奴女王可以名義上統一匈奴之地,而她又不能進攻外長城以北的區域,烏師廬的匈奴左部依然存在,這樣匈奴依然處於分裂內亂之中。而且如此一來,匈奴左部和烏桓便成為了大漢北方的屏障。”丙吉眯著眼睛說道,卻是想到了一個以匈奴對抗匈奴的辦法。
現在匈奴烏雅大勢已成,滅亡烏師廬隻是時間問題,如果真按丙吉說的這麼做,便能保存匈奴左部的有生力量。沒有統一的匈奴是不會對大漢北疆造成威脅的,同時兩部匈奴隻要存在,就會陷入無休無止的內亂中,加上幽州以北早已臣服大漢的烏桓人,大漢的北疆便形成了一道由異族組成的屏障。
“以胡人駐邊.....這好像與安陽王的治國方略不符啊!”大鴻臚蘇武臉上露出擔憂之色,他也不得不承認丙吉這個計策就謀略而言堪稱經典,但他一想到天祿閣中那本《安陽王治國方略》中反複提到不可內遷胡人,就總感覺這件事有什麼後患。
“隻是讓他們在外長城以北生活,那裏可以半牧半耕,甚至還可以讓匈奴左部慢慢接受大漢文化,這不正是安陽王的另一策略嗎?這可算不上胡人內遷之舉吧!”丙吉連忙解釋道。
《安陽王治國方略》不僅是皇帝和太子必讀的內容,朝中重臣也多有拜閱,丙吉也知道霍光是嚴禁胡人內遷的,不過他認為這隻是要胡人駐邊,並非真正的內遷。
承明殿中一時沉默,丙吉的話不無道理,而這樣也確實最符合大漢的利益,一時間便有些難以決斷了。所有人都看著劉進,現在隻有皇帝來做這個決定了。
“那麼便接受烏師廬的稱臣吧,將他們遷往外長城以北,以胡人駐邊.....”良久之後劉進終於還是決定了實行胡人駐邊的策略,一方麵他是在為大漢考慮,而另一方麵他也不希望看到匈奴女王壯大,因為烏雅其實代表的是霍光的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