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左地,左賢王的王庭,年幼的烏師廬已經於半年前從他的母親和左大將手中拿回了屬於他單於的權利,而幫助這個年幼單於重掌大權的,正是從膚施最先來到左地的漢人謀士何師道。
烏師廬雖然年幼,卻因為這幾年的經曆變得異常殘暴,整個匈奴左地,除了何師道外任何人都害怕這位小單於,因為有可能前一刻小單於還在和你和顏悅色的說話,下一刻刀尖已經刺入了你的胸口。
喜怒無常,殘暴血腥,這些都在年幼的烏師廬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單於,我們該走了。該去我們未來生活的地方了,那裏距離漢朝的長城已經不遠了,雖然離開了這片熟悉的草原,但或許那裏將再次使大匈奴崛起。隻有慢慢適應了漢人的生活,未來我們才可能占據漢人的土地,主宰漢人的江山。”何師道又一次做起了一個盡職的謀士,似乎他早已忘記了自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漢人。
烏師廬歸降漢朝的建議也是何師道提出的,匈奴左地已經無法保留了,現在能對抗女王烏雅的隻有大漢朝,而向大漢稱臣,遷徙到更靠近漢朝的地方,這樣不僅能保存左地實力,還能不斷地向漢人習性靠攏。隻等有朝一日,漢朝內部出現分裂變故,已經習慣了漢人生活,甚至已經轉變為半漢人的匈奴左地大軍便可順勢南下,那時候他們便可直接統治漢人疆域了。這是何師道為未來幾十甚至上百年後所謀劃的,他知道或許有生之年他是看不到這一天的,但是隻要向著這個方向轉變,終有一日匈奴也可以統治長城以南的疆域。
匈奴人本就是逐水草而居的民族,遷徙對他們來說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隻是幾日時間的準備,匈奴左地近二十萬軍民便浩浩蕩蕩的遷徙到了漢朝為他們指定的繁衍區域。這裏是後世的蒙古高原一帶,原本沒有名字,不過隨著左地匈奴人學習漢人的習慣慢慢的在這裏修築了一座城池,後來這座城池被命名為巴音布拉格。
大漢帝國的太初二年,便在這樣忙碌與平靜中悄然度過。因為太初元年時劉進已經是監國,他也沒有像其他皇帝那樣繼位就改元,依然沿用著太初的年號。
太初曆首次將二十四節氣列入曆法,而立春之日便是二十四節氣之首,也被列為了一年之歲首,這種古人的春節傳統,以立春為春節的習慣一直延續到一千九百多年後。
立春之日,大漢皇帝親率三公九卿文武百官於長安東郊迎春,這是一年中官方的第一場重大的活動,而今日之後萬物複蘇,百姓也開始耕作種植。皇帝劉進身穿冕服,帶著百官在早已築好的祭壇上祭拜天地,祈求風調雨順糧食豐收。
立春之後劉進迎來了久違的清閑,作為歲首也是所謂的春節,朝廷也照例有幾日休沐之期,而劉進這個大漢皇帝也可以在這幾日,悠閑的在未央宮中陪陪皇後和太子。
劉進目前隻有王翁須這個皇後,雖然後宮前些日子也選了幾個良人,不過兢兢業業的皇帝甚至一直沒有時間去寵幸這些年輕的女子。劉進的父母兄弟姐妹已無一人,連他父親劉據的侍妾都沒有一個活下來的,所以偌大的未央宮連同長樂宮在內,隻住著皇帝一家三口。
未央宮椒房殿,這裏原本是劉進祖母衛思後的寢殿,幾年前漢武帝還健在的時候已經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翻修,如今這裏依然是皇後的寢殿,隻不過這個皇後換成了大漢皇帝劉進的皇後。
椒房殿中,劉進一家三口,外加一個江都長公主,四人圍坐在一張特製的木幾前,木幾之中有一個空洞,洞中放置著一口銅鍋,銅鍋下燃燒著木炭,這正是最早期的火鍋,原本這種火鍋也隻是為了在冬日使食物一直保持溫度,不過多年前從霍光府上流傳出了一種新的吃法,將食材片成薄片,再於沸水中涮熟,而後沾以佐料。這種新式的火鍋吃法很快便風靡了長安,並且快速在天下權貴中廣為流傳。
“現在的敦煌還在下雪吧?或許老師他們也正圍坐在火鍋旁吧?”劉細君這位大漢唯一健在的長公主或是觸景生情,不由得便想起了遠在敦煌的霍光和趙陰華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