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有關資料都齊備後,要做出正確的決定就容易多了。收集相關資料數據,對於理性思考的產生是非常重要的。
(3)謹慎做出決定
在做完比較和判斷之後,很多人往往馬上就能得出結論。其實,下結論不必過早,試著以一天的時間把它丟在一邊,暫時忘掉。也就是說,在對各項事實做好評估之後,不妨把它交給自己的潛意識去處理,讓這位“善於解決問題的老手”,幫助自己做出最後的決定。
或許,新的判斷或決定已經浮上心頭,等重新麵對問題時,答案就已出現了。
(4)小型試驗在先
一套思考方案在付諸實施之前,必須先做小型試驗,以求從實踐中檢驗自己的方案正確與否。
不妨先對一兩人或兩三種情況做試驗,這樣就能了解想法和事實有無出入。如有不符之處,要立刻修正。
做到這個地步,基本就算妥當了。經過以上的步驟,事實的評價、擬定計劃、小型試驗等,然後就可導入最後的決定。在這樣一個經過認真思考、分析做出決定並對其進行檢驗的過程中,就形成了一次有條理的思考過程。
3.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思想
人的思想無時無刻都在活動運轉。當不同的雜念湧入到自己的腦海中時,心靈就再也無法平靜。隻有適時地對自己的思想加以梳理和有效的過濾,才能讓心靈更加明慧。
一個人當他開始學會管理自己的思想時,就不會再因為自己的處境而怨天尤人,並且以堅定高尚的思想來指導自己,完善自我。他會把逆境作為進步的動力,作為發現自身無窮潛力的方法。
一個人如果努力地管理好自己的思想,他很快就會驚訝地發現,自己的人生道路也在發生著很大的變化。
溫馨提示:
古人雲:三思而後行,管理好自己的思想,讓自己的心靈明慧而通達,把自己最充沛的智慧集中於人們最擅長的地方,這樣,成功便會指日可待。人們總是認為自己的思想是隱秘的,其實並非如此,思想會在平日的言行習慣中表現出來。存在於我們心中的不同的思想,無論善惡,都能影響人的品質與處境。人無法選擇命運,思想卻可以由自己決定,這樣間接地又可以決定自己的命運。
人們的內心存在什麼樣的思想,就會有什麼樣的命運,無論是善良或是邪惡的思想存在於心中,很快就會在日常的言行中顯現。
一個人如果改變邪惡的思想,就會發現所有人都會變得和顏悅色,非常願意幫助他。如果能夠改變懦弱的性格,機會就會很快光臨,他的處境就會順暢起來。一個人如果堅定地在心中建立良好的思想,飽受磨難的命運就會遠去,他就不會再淪入到貧困、可悲和可恥的處境。
4.每天給自己留下思考的時間
人生有很多抉擇,然而錯誤的決定也大多是在過急的情況下做出的。因此,做決定前,請給自己5分鍾時間做最後的檢查、比較和判斷,或許,你會發現新的天地。
一個決定在你腦海裏形成而尚未付諸行動之前,這個決定還隻是個構想,你隨時都可以修改。可是一旦做出實際行動,要改就很難了。因此,在你做出某一決定前,給自己留下一點思考時間,可以省下日後幾十個小時甚至幾個月的修正、改過時間。
做決定時有兩種苦:一種是決定前的思考、猶豫之苦;另一種是決定後的悔恨、無奈之苦。很不幸的是,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會遇到第溫馨提示:
每天花一些時間進行思考,可以升華生命的意義,提高生命的質量。如果懶於思考,遇事衝動而行,則很容易鑄成大錯。二種苦。“做了再說!”“哎!船到橋頭自然直!”這些通常都是一些人做決定時的潛意識。一位父親過世後,隻留給兒子一幅畫,兒子看了十分失望,正要把畫束之高閣,突然覺得畫的卷軸似乎異常的重,他撕開一角,驚奇地發現有不少金塊藏在其間,於是立刻把畫撕破,取出了金子。然後他又看到卷軸中藏有一張字條,指出該畫是古代名家所繪的無價之寶。可惜畫已經在他的衝動之下被撕得破碎不堪了。人們常在發現小利而急於爭取的時候,破壞了自己獲得大利的機會。其實,越是這樣的關頭,越需要冷靜地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某部隊舉行訓練。其中一名士兵不擅長賽跑,所以在越野賽中很快就遠落人後,一個人孤零零地跑著。
轉了彎,是個岔路口,一條路標明是軍官跑的,一眼望去,路麵筆直平坦;另一條路,是士兵跑的小徑,彎彎曲曲,坑窪不平。這個士兵停下來思考了一下,暗自咒罵做軍官有許多便宜可占,思考後他認為,自己是士兵,不能不遵守軍規,於是,他朝著士兵的小徑跑去。
沒想到的是過了半個小時等他到達終點,竟然是名列第九。這位士兵驚訝地說:“一定是弄錯了,我從未跑過前10名,說實在的,連前50名也沒有跑過。”主持賽跑的軍官笑著說:“今天你不是跑了前10名嗎?”
過了好幾個鍾頭,大批人馬到了,他們跑得筋疲力盡,而先到的士兵正悠閑自在地喝著咖啡。這時大家才醒悟過來,在岔路口時的選擇是多麼的重要。沒有思考的人生是糊塗的人生,沒有思考的生命亦不過是行屍走肉。有些人就是因為缺少思考,所以學業上無法上進,事業上屢戰屢敗,行為和心態都陷入困境,無法自拔。
5.登高遠瞻,凡事先預而後立
高明的人,首先是一個登高望遠、能夠準確預見事情未來發展趨勢的人。也就是說,處世要高明,首先需要有科學的預見力。預見力,需要多方麵的素質。但是,預見還是要以現實為基礎,正如美國學者約翰·奈斯比特先生在《大趨勢》一書中所說的:“預測未來最可靠的方法就是現實。”
溫馨提示: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隻有登得高,才能望得遠。惟有看得長遠,才能進行準確的預測和估算。《孫子兵法》有一段關於預測預見的精妙的論述:
“夫未戰而妙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妙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孫子關於妙算的思想,道出了克敵製勝的奧妙。春秋後期太湖流域的吳國,在伍子胥等人的治理下開始崛起,出現了吳越爭輝的局麵。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與中原諸侯在黃池會盟,奪得霸主地位。然而,好景不長,吳國不久又被後起的越國消滅。有人說,吳國的興起與衰敗,和吳王信用與排斥伍子胥是分不開的。那麼,伍子胥作為吳國的謀臣,在軍事謀略方麵有些什麼值得稱道之處呢?史書記載,伍子胥不僅英勇善戰,而且有深邃的政治遠見。如果吳王夫差聽信伍子胥的勸諫,執行“聯齊抗越”的謀略,那麼被消滅的不是吳國,而是越國了。
伍子胥這個從楚國逃到吳國的智能之士,為了報家仇,曾先幫助吳王闔閭用計刺殺王僚,同大軍事家孫武一起幫助吳王改革內政,立城郭,設守備,實倉庫,為吳國,的振興做出了貢獻;隨後便輔佐王南征北戰,東西馳騁,建立霸業。公元前506年,他與孫武率兵伐楚,連戰皆捷,直至攻克楚國郢都,楚王出逃,伍子胥對已死的楚平王掘墓鞭屍三百下,報了父兄之仇。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在吳越戰爭中死亡,其子夫差即位之後封伍子胥為相國。從此,他加強吳國的軍事力量,竭盡全力幫助吳王滅亡越國。
三年後,吳國取先發製人的手段,一舉打敗了越國。勾踐在危難之際采納了文種、範蠡提出的委曲求全的策略,假意投降,以圖後舉。吳王夫差聽信讒言,打算放越一馬與勾踐講和。伍子胥堅持說“不”。他認為,爭霸中原與滅越比較,滅越更有利。但是,被勝利衝昏頭腦的夫差,根本想不到接受越王的投降是為自己挖掘墳墓,自然也就不肯接受伍子胥的勸告。
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決定率兵伐齊,伍子胥堅勸吳王暫不必攻打對吳威脅不大的齊國,而應實行“聯齊抗越”的策略。吳王不聽,率兵在艾陵戰勝了齊軍。在夫差班師回朝的那天,滿朝文武舉杯慶賀,惟獨伍子胥憂心忡忡,默然無言,他預料到吳國將會災禍降臨。不久,吳王果然聽信謠言,以“私通齊國”、“阻撓抗齊”的罪名,逼迫伍子胥自刎。伍子胥在自殺前悲憤地“把我的眼睛取下來放在吳國的東門上,我將親眼看一看越國打進東門來滅吳國。”十年之後,伍子胥的預言真的應驗了,越兵攻進吳都,夫差兵敗自殺。吳國的悲劇充分證實了伍子胥的“滅越”、“聯齊抗越”主張是正確的,有力地證明伍子胥那出色的戰略預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