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中,始終充滿著剛與柔、曲與直、方與圓的辯證法。自古以來,人們就明白這樣的一個人生哲理:“皎皎者易汙,嶢嶢者折”。人若過剛過直,人生路上就會步履維艱,事事難成。唯有方圓融通,生命之旅才會踏歌而行,天地常新。
1.方正做人,圓通處世
“方”,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指一個人做人做事有自己的主張和原則,不被人所左右。“圓”,圓通世故,指一個人做人做事態度不鮮明,行為不果斷,止步不前,固步自封,永遠讓人琢磨不透。
溫馨提示:
方正與圓通,是為人處世中互補兼容、不可缺少的兩大智慧。學做方圓之人,重要的是要學會在不同的場合,針對不同的對象實施不同的方圓之術。一個人如果過分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必將碰得頭破血流;但是一個人如果八麵玲瓏,圓滑透頂,總是想讓別人吃虧,自己占便宜,必將眾叛親離。因此,做人必須方外有圓,圓中有方,外圓內方。
外圓內方之人,有忍的精神,有讓的胸懷,有糊塗的智慧,有瘋傻的清醒,有臉上掛著笑的哭,有表麵看是錯的對……,這樣的人實在是一位了不起的人。
商界有巨富,官場有首腦,世外有高人,情場有老手。他們的成功要決就是精通了何時何事可“方”,何時何事可“圓”的為人處世技巧。
“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人僅僅依靠“方”是不夠的,還需要有“圓”的包裹,無論是在商界、官場,還是交友、情愛、為職等等,都需要掌握“方圓”的技巧,才能無往不利。
“圓”是處世之道,是妥妥當當處世的錦囊。現實生活中,在學校成績一流的,進入社會卻成了打工的;在學校成績二流的,進入社會卻當了老板。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成績一流的同學過分專心於專業知識,忽略了做人的“圓”;而成績二流甚至三流的同學卻在與人交往中掌握了處世的原則。正如卡耐基所說:“一個人的成功隻有15%是依靠專業技術,而85%卻要依靠人際交往、有效說話等軟科學本領。”
有方無圓,則性情太剛,太剛則易折,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憤世疾俗,牢騷滿腹,自命不凡卻又處處碰壁;遇挫折缺少變通,很容易歇斯底裏,自暴自棄,將自己推向極端。有圓無方,則謂之太柔。太柔之人缺筋骨,乏魄力,少大誌,在生活中難以有大作為。所以方圓相生才是為人處世之本。
真正的“方圓”人是大智慧與大容忍的結合體,有勇猛鬥士的武力,有沉靜蘊慧的平和。真正的“方圓”人能承受大喜悅與大悲哀的突然發難。真正的“方圓”人,行動時幹練、迅捷,不為感情所左右;退避時,能審時度勢,全身而退,而且能抓住最佳機會東山再起。真正的“方圓”人,沒有失敗,隻有沉默,是麵對挫折與逆境的積蓄力量的沉默。
2.就方順圓,萬事通行無礙
如果說,方為器用、為局部、為個性、為穩定、為原則性,那麼,圓就為道體、為全部、為和諧、為變通、為靈活性。
能夠把方和圓結合起來,做到該方就方,該圓就圓,這是一種人生的大智慧,方和圓都需要恰到好處,做到左右逢源。這就是古人所說的“中和”、“中庸”和“自然”。
溫馨提示:
“方圓無礙”,是為人處世最高級的方式、方法。它體現著原則性與靈活性的高度統一。就方順圓,就能做到萬事通行無礙。《中庸》中說:喜怒哀樂在心中還沒有表現出來的那種狀態,就是“中”。中是“天下之大本”。喜怒哀樂之情表現出來,都像符節一樣恰到好處,就是“和”。和為天下之達道。中為體,和為用;中是圓,和是方。中與和結合在一起,體用一貫、方圓無礙,則“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能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會各安其位,正常運行,萬物就會正常生長、發育。
《論語》和《中庸》中都講“中庸之道”。“中庸”的“中”就是圓,是體,“庸”是方,是用。“庸”的含義是平常,又是用。“中庸”就是“中之用”,也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種最恰當、最合理的方式體現、使用出來。因此,也可以說是方與圓的一種完美的結合和運用。
道家主張自然,無為。但是,自然不是主觀意識上的率意行為,而是順著宇宙自然和人類的本性而行。宇宙自然和人類的本性為體,為圓;具體的行為方式則為用,為方。因此,老子所說的“自然”,也是方與圓的一種完美結合,而不是單純的“圓”。
同樣,老子所說的“無為”,不是無所作為,什麼也不爭取。而是“順道而行”,順著自然的法則、規律、趨勢去作為。因此順道而行,一切都是順道運行,所以也像什麼都沒有幹一樣,表現出來的現象就是“無為”。
順道是“圓”的一麵,而無為之為則是“方”的一麵。因此,和“中和”、“中庸”、“自然”一樣,無為也是方圓無礙的一種表現。
人生要做到就方順圓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養。能夠始終做到這一點,就是聖人、神人、至人、得道者。
3.圓中有方,做人不違原則
圓中有方,從整體與部分、共性與個性的角度講,是指不同物質和個性的個體和諧共存,允許在遵守共同規則的前提下發展個性。比如當今的世界,講多元文化共同存在,共同發展。各民族、各個國家的文化是方,所有的方合起來就是一個圓,是整個人類文化的整體。不同民族、國家的文化互相尊重,互相學習和容納,猶如不同個性的人互相尊重與和睦相處。
從人生的原則性和靈活性上講,圓中有方是指特定條件下的一種處世方法。尤其是在亂世、困境、險境之中,人不能事行直道,不得不小心謹慎,講究權變。有時為了大的原則、大的利益而不得已犧牲或違背小的原則、小的利益。比如《論語》中孔子對管仲的評價。管仲原來是輔佐公子糾的。公子糾和齊桓公是兄弟,也是政敵。齊桓公殺了公子糾,管仲不但沒有為公子糾殉死,反而給齊桓公當了宰相。有溫馨提示:
做人要有底線,做事要有原則。失去了做人的底線,人會無異於禽獸。而缺少了做事的原則,善事也會變異為惡事。人說管仲不仁,孔子說,管仲這個人是很了不起的。他幫助齊桓公九合諸侯,沒有使用武力,使天下得到了安定,老百姓如今還受到他的恩惠。如果沒有管仲,我們今天很可能都成了野蠻人了。他為天下和國家做出了這麼大的貢獻,不是一個隻知道自己上吊,倒在水溝裏默默無聞,白白死去的普通老百姓所能比的。管仲為齊桓公做事,對公子糾來說是不忠、不仁、不義,從個人處世的角度講是圓而不方。但是,他為天下國家做出了貢獻,為天下百姓盡了大忠、大仁、大義,可以說是圓中有方,沒有違背天下的大義、大原則。所以孔子不但沒有否定他,還充分肯定了他的偉大功績。“圓中容方”的另一個例子是馮道。在唐、宋之間,五胡亂中華的幾十年間,都是胡人統治。五個朝代,都請馮道出來做官,而他對每個君主都表現出忠心。可見他“圓”到了極點。對馮道的這種行為,歐陽修罵他無恥,認為他替胡人做事,沒有氣節。而同時代的王安石、蘇東坡等人卻認為他了不起,是“菩薩位中人”。馮道的一生,可謂是“圓中容方,不忘大原則。”盡管他在胡人統治的朝廷為官,但他本人的生活卻十分嚴謹,既不貪財,也不好色。在他的謹慎和圓滑中,他始終堅守著自己的人生大原則。他認為在當時的曆史背景下,最重要的是保有中國文化的精神和中華民族的命脈,以待國家出現真正的君主。他死後很多年,才出現了宋太祖趙匡胤,建立了大宋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