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方圓有度,人生天地常新
人生在世隻要運用“方圓”之道,必能無往不勝,所向披靡;無論是趨進,還是退止,都能泰然自若,不為世人的眼光和評論所左右。
溫馨提示:
人生不能沒有方,但又不能太古板;人生不能沒有圓,但又不能太滑。如何“方”而有度,“圓”而有限,就完全在於“存乎一心”。真正懂得“方圓”的人,是大智慧與大容忍的結合體,有勇猛鬥士的武力,有沉靜蘊慧的平和。真正的“方圓”人能承受大喜悅與大悲哀的突然發難。真正的“方圓”人,行動時幹練、迅捷,不為感情所左右;退避時,能審時度勢,全身而退,而且能抓住最佳機會東山再起。真正的“方圓”人,沒有失敗,隻有沉默,是麵對挫折與逆境時積蓄力量的沉默。
人的智慧應當圓融無礙,但人生活在具體的社會曆史環境之中,在語言和行為上卻不能沒有原則和規則,不能模棱兩可。
如果隻“圓”不“方”,忘記了“方”的根本,從大的方麵講,社會的法令和正確的思想觀念就不能確立;從小的方麵講,個人也不能在社會上真正站立起來。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相比較而言,儒家主要講規矩、法則、禮儀、應用,是“方”的;道家則主要講自然、無為,講形式上的本體,是“圓”的。比如,儒家講究立名,提倡仁、義、禮、智、信五德,提倡君臣、父子、夫婦、兄弟之間的五倫,作為社會和人與人之間相互關係的準則。而道家則提出“絕聖棄智”,“絕仁棄義”,反對仁、義、禮、智、信的立名,反對儒家提倡禮教。
從事物的“體”即本質層麵上講,世界上本無絕對的美、醜、善、惡,沒有絕對的仁、義、禮、智、慈、孝、忠、恕。一切都是人為製造出來的觀念。而什麼是美與醜,什麼是善與惡,什麼是仁義禮智,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標準和答案。因此,從“智圓”的角度講,一家的觀點是圓的;而另一家的觀點則認為是方的。
然而,從古到今,任何一個國家、民族,都有自己具體的善惡、美醜的觀念,並在此基礎上建立自己的道德觀念,法律製度和文化思想,立規矩以成方圓。
一個國家有自己的法律製度;一個軍隊有自己的紀律條令;一個企業有自己的規章製度;一個家庭有自己的規矩習慣;一個人有自己的主張和原則——這些都是“方”。這種“方”,猶如一座大廈的鋼筋水泥結構和一個人身體的骨骼,是大廈和身體賴以存在、支撐和站立的基礎,這是從體和用的角度講“有圓無方則不立”。
從靈活性與原則性的角度講,一個人辦事時,隻有圓,沒有方,處處“打太極拳”,說話態度不鮮明,讓人摸不著頭腦,模棱兩可;行為上不果斷,猶猶豫豫,則讓人覺得過於圓滑,沒有個性,或缺少魄力,很難得到別人的真正尊敬,同時也很難真正在社會上成就一番事業。
若“方”如“剛”,則“圓”為“柔”。萬事過剛則易折,過柔則難以成形。惟有方圓相得,才能生生不息。
5.剛柔兼濟,做人不可偏廢
曾國藩說:“做人的道理,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就會萎靡,太剛就容易折斷。剛不是說要殘暴嚴厲,隻不過強矯而已。趨事赴公,就需強矯。爭名逐利,就需謙退。”
從這裏可以看出曾國藩研究老子的思想很深,他一生為人處世信仰老子的觀念,卻不言論老子的思想。所以雖居在功名富貴的最高處,卻能全名而歸,全身而終。在處理天下事時,有以剛取勝的,有以強取勝的,有以柔取勝的,也有以弱取勝的。所以老子提倡以柔弱守雌的方法。商容張開口問老子說:“我的舌頭還在嗎?”老子說:“在。”商容說:溫馨提示:
為人處世,方圓並用,剛柔並濟,才是全麵的方法。如果隻能剛卻不能柔,隻能方卻不能圓,隻能強卻不能弱,隻能進卻不能退,必然傾折失敗。“我的牙齒還在嗎?”老子說:“不在!”商容說:“知道這個道理嗎?”老子說:“不就是剛硬的容易敗亡,柔弱的而能存在的道理嗎?”商容說:“唉!天下的事情完全是這樣。”這就是柔弱處世的方法,而受到曆代的傳承。老子說:“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以後身體就變得僵硬。草木生長時是柔軟脆弱的,死了以後就變得幹硬枯槁。所以堅強的東西屬於死亡一類,柔弱的東西屬於生長一類。”又說:“天下最柔弱的東西,可以攻入天下最堅強的東西裏麵去,可以說是無孔不入。”“普天之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克最堅強的東西,卻沒有什麼可以勝過水了。弱勝過強,柔勝過剛,這個道理普天之下沒有誰不知道,就是沒有人去實行。”道的本體是最柔弱的,所以有無窮的作用。因此,最柔弱的東西可以克製最剛強的東西。過於剛必然受折,過於強必然易敗。這裏能看出,儒家尚方,道家尚圓,誰更好呢?
事物不可到極點,到了極點就會走向反麵。所以《易經》中說:“太陽到正中就要西斜,月亮圓了就要缺損。”老子又說:“用兵逞強就會遭致滅亡,樹木粗壯就會遭受砍伐。凡是強大的,總是處於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於上位。”這就是在“道”的最高原則下的大機大用,也是在“天地觀”、“曆史觀”中的大機大用。我們完全能稱它為“柔道”了。把它用於心術,就可以說是“柔道”的心術。把它用來處世,就是“柔道”的處世方法。把它用到政治上,就是“柔道”的政治。漢代光武帝親臨章陵,在那裏修廟宇,蓋祠堂,建田莊,飲酒作樂,大行賞賜。正好宗室中的長輩與母後,因酒喝得高興了,相互說道:“文叔(光武帝)年輕時謹慎、守信用,對人不屈服、不招待,現在既剛強又柔順了。”光武帝聽到後,哈哈大笑說:“我治理天下,也想依柔道而行。”所以說柔道的作用,不僅可以持身受用,治理天下也大有作為。剛而能柔,這是用剛的方法;柔而能剛,這是用柔的方法。強而能弱,這是用強的方法;弱而能強,這是用弱的方法。這4條,大的可以用來治理國家天下,小的可以用來處世持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