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小兩口因為一點小事拌起嘴來,郭曖看見妻子擺出一副臭架子,根本不把他這個丈夫放在眼裏,憤憤不平地說:“你有什麼了不起的,就仗著你老子是皇上!實話告訴你吧,你爸爸的江山是我父親打敗了安祿山才保全的,我父親因為瞧不起皇帝的寶座,所以才沒當這個皇帝。”在封建社會,皇帝唯我獨尊,任何人想當皇帝,就可能遭滿門抄斬的大禍。升平公主聽到郭曖敢出此狂言,感到一下子找到了出氣的機會和把柄,立刻奔回宮中,向唐代宗彙報了丈夫剛才這番圖謀造反的話。她滿以為,父皇會因此重懲郭曖,替她出口氣。
唐代宗聽完女兒的彙報,不動聲色地說:“你是個孩子,有許多事還不懂得。我告訴你吧,你丈夫說的都是實情。天下是你公公郭子儀保全下來的,如果你公公想當皇帝,早就當上了,天下也早就不是咱李家所有了。”並且對女兒勸慰一番,叫女兒不要抓住丈夫的一句話,亂扣“謀反”的大帽子,小兩口要和和氣氣地過日子。在父皇的耐心勸解下,公主消了氣,自動回到了郭家。
這件事很快叫郭子儀聽到了,可把他嚇壞了。他覺得,小兩口打架不要緊,兒子口出狂言,幾近謀反,這著實叫他惱火萬分。郭子儀即刻令人把郭曖捆綁起來,並迅速到宮中麵見皇上,要求皇上嚴厲治罪。可是,唐代宗卻和顏悅色,一點也沒有怪罪的意思,還勸慰說:“小兩口吵嘴,話說得過分點,咱們當老人的不要認真了。不是有句俗話說,‘不癡不聾,不為家翁’,兒女們在閨房裏講的話,怎好當起真來?咱們做老人的聽了,就把自己當成聾子和傻子,裝作沒聽見就行了。”聽到老親家這番入情入理的話,郭子儀的心就像一塊石頭落了地,頓時感到輕鬆了許多,眼見得一場大禍化作了芥蒂小事。
雖然如此,為了教育郭曖的胡說八道,回到家後,郭子儀將兒子重打了幾十杖。小兩口關起門來吵嘴,在氣頭上,可能什麼激烈的言辭都會冒出來。如果句句較真,就將家無寧日。唐代宗用“老人應當裝聾作啞”來對待小夫妻吵嘴,不因女婿講了一句近似謀反的話而無限上綱,化災禍為歡樂,使小兩口重歸於好。有些事情,你非要硬去較真,就會愈加麻煩,相反你若裝癡作聾,來他個“難得糊塗”,“無為而治”,也許會有滿意的結果。
在我們身邊,無論同事、鄰裏之間,甚至萍水相逢,不免會產生些摩擦,引起些煩惱,如若斤斤計較,患得患失,往往越想越氣,這樣很不利於身心健康。如做到遇事糊塗些,自然煩惱會少得多。
《莊子》中有句話說得好:“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人生苦短,又何必為區區小事而耿耿於懷呢?即使“大事”,別人有愧對你之處,你裝得糊塗些,反而會感動人。公元200年10月的一天,官渡之戰剛剛打完,曹軍正在清點戰果的時候,一位官員抱著一大捆信件,急匆匆地來向曹操彙報:袁紹倉皇逃走,扔下不少東西,其中有一批書信,是京城許都和曹營中的一些人,暗地裏寫給袁紹的。曹操接過信,翻了一下,這些信大都是吹捧袁紹的,有的幹脆表示要離開曹營,投奔袁紹。
曹操的親信得知這些信的內容,都很生氣,有的說:“吃裏爬外,這還了得!應該把他們抓起來。”
曹操微微一笑,說:“把這些信統統燒了。”
這個命令使在場的都愣了:“不查了?”有人輕聲地問。
“是的,不查了。”
不查“內奸”,似乎糊塗,但實際是精明。曹操這樣幹,那些暗通袁紹的人才把心裏的一塊大石頭放下,旁人也覺得曹操度量大,願意在他麾下效力。當然,這裏說的糊塗,絕不是叫人渾渾噩噩,糊裏糊塗,而是大事不糊塗,小事糊塗些。
4.抓大放小,小事不必太較真
現實人生有許多事不能太認真,太較勁,尤其是涉及到人際關係,錯綜複雜,盤根錯節,太認真,不是扯了胳膊,就是動了筋骨,越搞越複雜,越攪越亂乎。
溫馨提示:
生活是瑣事拚湊的“雜物桶”。如果不分輕重緩急地事事上心,再聰明能幹的人也會一事無成。順其自然,抓大放小,小事裝糊塗,不喪失原則和人格;或為了公眾為了長遠,哪怕暫時忍一忍,受點委屈,也值得。有時候,事情逼到了那個份上,就玩一次智慧,表麵上給他個“模糊數學”,讓他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也是“難得糊塗”。“難得糊塗”作為“牢騷氣”,原本就是由“不公平”而發的。人事不公,待遇不公,要想鏟除種種不公,又不可能,或自己無能,那就隻能祭起這麵“糊塗主義”的旗幟,為自己遮蓋起心中的不平。晉代人裴遐在東平將軍周馥的家裏做客。周馥做主人,裴遐和人下圍棋。周馥的司馬勸酒,裴遐正玩在興頭上,所以遞過來的酒沒有及時喝。司馬很生氣,以為輕慢了他,就順手拖了裴遐一下,結果把裴遐拖倒在地。在旁邊的人都嚇了一跳,以為這種難堪是難以忍受的。誰知裴遐慢慢爬起來,坐到座位上,舉止不變,表情安詳,若無其事地繼續下棋。王衍後來問裴遐,當時為什麼表情沒有什麼改變,裴遐回答說:“僅僅是因為我當時很糊塗。”
另一個晉代人謝萬,字萬石,是謝安的弟弟。曾經和蔡係爭一個座位,蔡係把謝萬從位子上推了下去,把帽子和頭巾都弄得快要掉了。謝萬慢慢站起來,拍拍衣服,邊坐座位上,邊說:“你差點兒弄傷了我的臉。”蔡係說:“本來就沒有考慮到你的臉。”後來兩人都沒有把這件事掛在心上,當時人們都稱讚他們。這些都是曆史上有名的裝糊塗的故事,受侮受損的一方都沒有為自己的難堪而大發其怒,記恨在心。相反,都表現出了寬宏大量,毫不計較的美德和風度。結果不僅沒有受到更多的傷害,反而得到了大家的敬重,也使傷人者感到無地自容。
“小事糊塗”既可免去不必要的人事糾紛,又是保持人格純淨的妙方。
人一生不應對什麼事都斤斤計較,把握了大事原則,對於小事該糊塗時糊塗,這有利於緩解人際關係。對重要問題,原則問題,就不能糊塗,該聰明時就得聰明。有句成語“呂端大事不糊塗”,說的正是小事裝糊塗,不耍小聰明,而在關鍵時刻,才表現出大智大謀。中國古代這樣的大智若愚者是很多的。宋代宰相韓琦以品性端莊著稱,遵循著得饒人處且饒人的生活準則,從來不曾因為有膽量而被人稱許過,可是在下麵兩件事上的神通廣大,實在是沒有第二個人,這才是“大事聰明,小事糊塗”的注腳。對於這樣的老好人誰會防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