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得禍,精明人十居其九。小聰明不能稱為智,“聰明反被聰明誤”者數不勝數。因此,為人處世,要精明有度。人生沒有捷徑,唯有順其自然,小事糊塗才能獲得人生幸福;唯有無為而治,大智若愚,方能成就人生偉業。
1.不耍小聰明,聰明莫被聰明誤
人人都希望自己聰明絕頂,並都希望以聰明才智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但現實生活告訴我們,聰明者有時也會被聰明所誤。如果處處盡耍小聰明、自以為聰明過人,那麼結果往往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要想人生有所得,還是莫耍小聰明,將自己的聰明才智用到該用的地方去。
古往今來,很多頗有才華的人英年早逝,慘遭殺身之禍。不是因為他們不夠聰明,而是因為他們太過聰明。亞聖孟子說過:隻有點小聰明而不知道君子之道,那就足以傷害自身。盆成括做了官,孟子斷言他的死期到了。盆成括果然被殺了。孟子的學生問孟子如何知道盆成括必死無疑,孟子說:盆成括這個人有點小聰明,但卻不懂得君子的大道。這樣,小聰明也就隻足以傷害他自身了。溫馨提示:
隻要是發育正常的人,其聰明才智足夠生活之用。可惜的是很多人常常誤用了聰明,結果反受其累。小聰明不能稱為智,充其量隻是知道一些小道末技。小道末技可以讓人逞一時之能,但最終會禍及自身。《紅樓夢》中的王熙鳳,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聰明反被聰明誤就是這個意思。隻有大智才能使人伸展自如,隻有大智才是人生的依憑。
三國時代的楊修恃才放曠,最終招致殺身之禍。他的才華,在大智者看來,其實隻是小聰明。大智者雖心裏明白而不隨便表露出來,絕不是表現比別人聰明。如果楊修知道他的聰明會給他帶來災禍,他還會耍小聰明嗎?所以他的愚蠢處就在於他不知道自己的聰明一定會招來災禍。這樣的人是聰明嗎?顯然不是。多年中,他被提拔得很慢,顯然是曹操不喜歡他的緣故,對此他沒有意識到。曹操對他厭惡,疑心越來越深,他也沒有意識到,這就是說,該聰明的時候他反倒真糊塗起來了。如果他能迎合曹操不表現他的聰明,或適時適地適量地表現才能,那麼他很可能會成功的。人們也許會說,楊修之死,關鍵在於曹操的聰明和他的多疑。但是換了誰,一個上級能願意讓部下全部知道他的心思、他的用意呢?顯然楊修最終非失敗不可。這可算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典型。羅貫中說他“身死因才誤,非關欲退兵”,也隻是說對了一半。他的才華太外露了,從謀略來看,尚不是真才,不是大才,那麼除了災禍降臨,他還會有什麼結果?曹操何等聰明之人,在他跟前,笨蛋當然不會受重用,才能太露又有“才高蓋主”之嫌,所以真正聰明的人會掌握“度”,過尤不及,就是說,太聰明反倒不如不聰明,實在是至理名言啊!
2.精明太過,到頭來反禍己身
凡事要算,但算過頭了,反而對自己不利。“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這兩句是《紅樓夢》中對那位精明絕頂、心狠手辣的“鳳姐兒”王熙鳳的判詞。事實上,這兩句也話畫出古往今來一切工於心計、自以為聰明透頂者的嘴臉和他們應得的下場。
溫馨提示:
古今得禍,精明人十居其九。過於精明,就變成了一種小聰明,小智術,這種人往往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翻開《二十四史》,我們可以看到,那些在曆史的風頭浪尖紛紛落馬者,十有八九是那些算盡機關、用盡心思、過於精明者。道理很簡單,“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你太聰明了,你太出頭了,就會引起眾人的嫉恨,就會成為“強中手”槍頭的“鳥灰”。須知:螳螂捕蟬,自有黃雀在後!
所以,為人處世,要精明有度。把自己的聰明掩藏一點,知足一點,少算計一點,其實是一種大聰明,大算計,可永葆安泰,而不至於一朝禍至,後悔“聰明反被聰明誤”而莫及!
小聰明不能稱為智,充其量隻是知道一些小道末技。小道末技可以讓人逞一時之能,但最終會禍及自身。
《孟子》中說:隻有點小聰明而不知道君子之道,那就隻足以傷害自身。
明代大政治家呂坤以他豐富的閱曆和對曆史人生的深刻洞察,寫出了《呻吟語》這一千古處世奇書。書中說了一段十分精辟的話:“精明也要十分,隻須藏在渾厚裏作用。古今得禍,精明者十居其九,未有渾厚而得禍者。今之人惟恐精明不至,乃所以為愚也。”提起《紅樓夢》,說到王熙鳳,人們一麵驚歎於她的無與倫比的治家才能,她的應付各色人等的技巧,但人們更為熟悉的是她的結局。她算是文學作品中“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典型了。王熙鳳的判詞是這樣的:“機關算盡太聰明,反送了卿卿性命。”
王熙鳳在賈府算是一個巾幗英雄了,她想盡各種辦法,用種種計謀,想使賈府振興起來,或者至少維持著大家的局麵,同時也積讚些家私。然而她的努力,她的鞠躬盡瘁,卻招來賈府上下人的一片不滿,最終也沒有使賈家有什麼起色,死後甚至連女兒也保不住。
鳳姐比一般人更多地體驗了痛苦的折磨,且不說她在背後遭罵挨咒勞心竭力,絞盡腦汁,就是死時的淒涼和死後的寂寞也會使她備嚐苦楚。倒是李紈並不轟轟烈烈,並不勞心竭力,卻落得幹淨自在,人緣好,中年時兒子功成名就。的確,王熙鳳隻知進,不知退,隻知耍小聰明,不知道厚道待人,隻知損人利己,不知深藏於密。甚至連自己的丈夫也數落她,背叛她,她實在是活得好苦好苦,而這一切的根源,卻在於她的聰明和愛耍小聰明。說到聰明,人生不可缺,處世之必須。但聰明過頭未必是好事,小聰明更是害人害己的壞事之源。
3.懂得糊塗行事才是人生的大聰明
真正的聰明是學會“糊塗”。人人都希望自己聰明絕頂,似乎隻有這樣才能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但現實生活告訴我們,要想使自己的人生航船一帆風順,有時糊塗點也是必要的。
溫馨提示:
糊塗之難,難在人們總希望表現聰明,難在人們時常誤用聰明。何時自己改正了這兩大缺陷,懂得夾起聰明的“尾巴”糊塗行事,就樣就會成為一名真正聰明的人。清朝畫家鄭板橋有一方閑章,其中“難得糊塗”四個字一經刻出,便立刻成了很多人津津樂道的座右銘。仿佛許多人生玄機一下子從這四個字裏折射出了哲學的光輝。
其實,糊塗哲學並非僅僅是鄭板橋的聖典,早在他之前就有很多人也以此為樂,也因此而受益。有一次,宋太宗在北陪園飲酒,臣子孔守正和王榮侍奉酒宴。二臣喝得酩酊大醉,互相爭吵不休,有失做臣下的禮節。內侍奏請太宗將二人抓起來送吏部去治罪,但是太宗派人送他們回家去了。
第二天,他倆酒醒了,想起昨晚酒後在皇上麵前失禮,十分後怕,一齊跪在金鑾殿上向皇帝請罪。宋太宗微微一笑,說:“昨晚,朕也喝醉了,記不得有這些事。”宋太宗托辭說自己也醉了,不但沒有丟失皇帝的體麵,而且使這兩個臣子今後也會自知警戒自己。宋太宗裝糊塗,既表現了大度,又收買了人心。唐代宗時,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中戰功顯赫,成為複興唐室的元勳。因此,唐代宗十分敬重他,並且將女兒升平公主嫁給郭子儀的兒子郭曖為妻。這小兩口都自恃有老子作後台,互相不服軟,因此免不了口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