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該舍當舍,不為名利所累(1 / 3)

人生中的種種煩惱,皆由貪名求利而滋生。沒得到的拚命想得到,得到時又總想得到更多,這樣的人生豈能不累,又豈能不危險。因此,想要擁有快樂的人生,則要該舍當舍,少點名利之心,多點平常心態。

1.多一些超脫,理智地看待名與利

求名要付出一定的代價。客觀地說,求名並非壞事。一個人有名譽感溫馨提示:

人生在世,不要被名利所累,不要把自己的生命浪費在積累那些終究要化為灰燼的東西上麵。不能像追求思想那樣無止境地追求物質,因為隻有思想才能賦予生活以意義,並具有永恒的價值。就有了進取的動力;有名譽感的人同時也有羞恥感,不會玷汙自己的名聲。但是,什麼事都不能過於追求,如果過分追求,又不能一時獲取,有時就容易產生邪念,走入歪門。結果名譽沒求來,反倒臭名遠揚,遺臭萬年。君子求善名,走善道,行善事;小人求虛名,棄君子之道,做小人勾當。古今中外,為求虛名不擇手段,最終身敗名裂的例子很多,確實發人深思。

俗話說:人過留名,雁過留聲。誰也不想默默無聞地活一輩子,所謂人各有誌就是這個意思。但是,在求取功名利祿的過程中,還是要少一點欲念,多一點超脫才行,到了該你出名的那一刻,你定會成功的,切莫為名利遮望眼。

唐朝詩人宋之問為我們上了很好的一課。宋之問有一外甥叫劉希夷,很有才華,是一個年輕有為的詩人。一日,希夷寫了一首詩名曰《代白頭吟》,到宋之問家中請舅舅指點。當希夷讀到“古人無複洛陽東,今人還對落花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時,宋之問情不自禁連連稱好,忙問此詩可曾給他人看過。希夷告訴他剛剛寫完,還不曾與人看。宋之問道:“你這詩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二句,著實令人喜愛,若他人不曾看過,讓與我吧。”希夷言道:“此二句乃我詩中之眼,若去之,全詩無味,萬萬不可。”晚上,宋之問睡不著覺,翻來覆去隻是念這兩句詩。他心中暗想,此詩一麵世,便是千古絕唱,名揚天下,一定要想法據為己有。於是宋之問起了歹意,命手下人將劉希夷活活害死。後來,宋之問獲罪,先被流放到欽州,又被皇上勒令自殺,天下文人聞之無不稱快!後人劉禹錫曾說:“宋之問該死,這是天之報應。”宋之問並非無能之輩,他在自己的領域裏也都是很有建樹的人。但,人心不足蛇吞象,欲無止境!被名利迷住心竅,也可以使一些有才華的“聰明人”變得糊裏糊塗,使原本清高的文化人變得既不“清”也不“高”,作出連老百姓都不齒的肮髒事情,以致弄巧成拙,美名變成惡名。他的結局讓我們明白:在追求功名的道路上,要適時放棄,萬不可走上沽名釣譽、欺世盜名的不歸路。

放棄那些不適合自己去充當的社會角色,放棄束縛你的世故人情,放棄偽裝你的功名利祿,放棄徒有虛榮的奉承誇獎,放棄各種蒙住你的眼睛的遮羞布。隻有這樣,你才能夠騰出手來,用足夠的精力和智能來贏取你真正應該擁有的東西,充分努力地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自由自在地發掘自己的潛力,主體明確地直奔自己應該追求的目標,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充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生命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隻有一次,我們不能讓太多的無關的人事功名,來消耗我們的光陰和智能;也不可能去成就許多種事業,做到名利雙收事事如意;更不能和那些消耗我們精力的人事打持久戰,讓它們給我們不斷地帶來麻煩和損失。我們要用放棄來保護自己,來成就自己,來使自己快樂。

2.以淡泊之心看待功名和地位

現在的人們尤其是家長們最熱衷談論的幾乎全是考高分、考大學、出國深造、做官、成專家之類的話題,卻未意識到這樣的結果隻會是苦了孩子,害了孩子。生命價值的深度和高度,怎麼能與成名成家、做官賺錢等溫馨提示:

學會以淡泊之心看待權力地位,乃是免遭厄運和痛苦的良方,也是得到人生幸福和快樂的智慧所在。畫上等號呢?如此看重功利名望,一些人一旦爭名奪利失敗,便一蹶不振,對生命失去了信心和熱情,從此人生變得黯然無光,這實在是當代人的悲劇。

每一個生活在當今社會的人,在人生的追求中,對榮譽和權力的追求都應該注意節製。不然,把榮譽和權力看得過重,不惜一切代價地想把它們追求到手,豈不是將人生過得過於功利和枯燥了?人生的美好豈不是要大打折扣了?

由於權力地位與名利連在一起,所以自古以來就有爭奪權力地位的鬥爭。這種鬥爭往往環環相扣,一旦投入其中,便會越滑越快,越陷越深,乃至不能自拔。從古至今,圍繞著權勢曾演出過多少令人扼腕的悲劇。還有那麼多想當官而當不上官的人,他們不但自己飽嚐無奈、愁悶、痛楚,還給家庭罩上了無限的陰影。所以說,人生諸多煩惱,多由貪婪權勢引起;人間諸多禍患,也多由貪婪權勢招致。因此追求名譽和權力的時候,更應該銘記的是“君子愛財、愛名、愛權”都得“取之有道”。

人生在世,人人都想活得更好,人們總是在各種可能的條件下,卻選擇那種能為自己帶來較大幸福或滿足的活法。所以,除了追名求利外,人生也還可以有另一種活法,那就是甘願做個淡泊名利之人,粗茶淡飯,布衣褐裘,以冷眼洞察社會,靜觀人生百態,這樣就能品出生命的美好,享受到生活的快感。

功成名就從一定意義上來講並不難,隻要用勤奮和辛勞就可以換取,就是需要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來拚搏。就一般情況而言,多得一份功名利祿,就會少得一份輕鬆悠閑。而一切名利,都會像過眼煙雲,終究會逝去,人生最重要的,還是有一個溫馨的家和腳下一片堅實的土地。

曠世巨作《飄》的作者瑪格麗特·米契爾說過:“一直要到你失去了名譽以後,你才會知道這玩意兒有多累贅,而真正的自由又是什麼。”盛名之下,是一顆活得很累的心,因為它隻是在為別人而活著。我們常羨慕那些名人的風光,可我們是否了解他們的苦衷?其實大家都一樣,都希望能為自己活著,為自己活著的生活才更有意義。

世間有許多誘惑:桂冠、權貴……但那些都是身外之物,隻有生命最美,快樂最貴。我們想要活得瀟灑自在,要想過得幸福快樂,就必須做到:學會淡泊名利享受、割斷權與利的聯係,無官不去爭,有官不去鬥;位高不自傲,位低不自卑,欣然享受清心自在的美好時光。這樣就會感受到生活的快樂和愜意。否則,太看重權力地位,一生的快樂都會毀在爭權奪譽中,那就太不值得,也太愚蠢了。

辯證法告訴我們,有取必有舍,有進必有退,有一得必有一失,任何獲取都需要付出代價。

求名也要付出一定的代價。客觀地說,求名並非壞事。一個人有名譽感就有了進取的動力;有名譽感的人同時也有羞恥感,不會玷汙自己的名聲。但是,什麼事都不能過於追求,過分追求,又不能一時獲取,求名心太切,有時就容易產生邪念,走歪門。結果名譽沒求來,反倒臭名遠揚,遺臭萬年;君子求善名,走善道,行善事。小人求虛名,棄君子之道,做小人勾當。古今中外,為求虛名不擇手段、最終身敗名裂的例子很多,確實發人深思。在中世紀的意大利有一個叫塔爾達利亞的數學家,在國內的數學界享有“不可戰勝者”的盛譽,他通過苦心鑽研,找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這時,有個叫卡爾丹諾的人找到了他,聲稱自己有千萬項發明,隻有三次方程式對他是不解之謎,並為此而痛苦不堪。善良的塔爾達利亞被哄騙了,把自己的新發現毫無保留地告訴了他。幾天後,卡爾丹諾卻以自己的名義發表了一篇關於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的論文,將成果據為己有。他的做法在相當一個時期內欺瞞住了人們,但真相終究還是大白於天下了。今天,卡爾丹諾的名字在數學史上已經成了科學騙子的代名詞。這一曆史上的教訓應當讓我們後人牢牢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