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懂得放棄,讓自己活著灑脫(1 / 3)

活在當下,最難的是舍棄。得到的來之不易,經過艱辛努力之後才得到的則更難放下。於是人身上重負逐日增多,前行也就日益艱難。要想走得輕鬆,走得更遠,就必須懂得舍棄。

人生必然會呈現加與減、得與失的相互轉換。要想得新的收獲,就必先舍棄舊的負擔;要想增加人生的快樂,就必先減少心中的雜念。

貪婪與虛榮能把人變成欲望的俘虜,變成名利的奴隸。滿足眼前的私欲,必定會失去明天的心寧;追逐當下的名利,注定要犧牲未來的灑脫。

要想活得灑脫,活得隨意,當要舍棄太多的欲望,讓心靈得到解放;當要放下太多的負擔,讓心靈獲得自由。總結人生的成敗得失,隻有學會放棄的人,才能一路輕鬆前行。

1.人生充滿著“得”與“失”

何謂“得”?“得”就是擁有;何謂“失”?“失”就是失去。擁有時,並不代表如意;失去後,也並不表示結束。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人生就是這樣一個得與失的過程。

每個人都要經曆這樣的一個過程,得到與失去、成功與失敗總是交錯的出現在我們人生每一個階段。得到的時候,不矯飾;失去的時候,不言敗。不僅要經得起成功的洗禮,更要受得住失敗的考驗。在得失成敗之間,要有著拿得起、放得下的精神。

在人生的道路上,很多時候“得”亦是“失”,“失”亦是“得”,“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在“得”與“失”之間,我們無需不停地徘徊,更不必苦苦地掙紮,我們應該用一顆平常心來看待生活中的“得”與“失”。我們要清楚,對自己來說什麼才是最重要的,然後主動放棄那些可有可無、不觸及生命意義的東西,求得生命中最有價值、最純粹的東西。

從某種意義上說,“得”與“失”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麵。你得到了太陽,就失去了月亮;得到了白天,就失去了黑夜;得到了春天,就失去了冬天;得到了成熟,就失去了天真;得到了繁華,就失去了寧靜。“上帝”是公平的,他賜予你了一樣東西,肯定會從你身邊拿走另外一樣,我溫馨提示:

人生處處有得失。

得失是一對亦此亦彼的矛盾。它們相互依存,互為條件。得失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古人雲: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至。今天的“得”很可能預示著未來的“失”,而今天的“失”也很可能就是未來所得的開始。們隻有真正領會到了得與失的真諦,才可以生活得更加快樂、更加幸福。

那麼,究竟得與失的標準又是什麼呢?其實,沒有絕對的標準,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有一句諺語說得好:“別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這個得與失的標準非常直觀,一個西瓜的價值遠遠大於一粒芝麻。

得與失的標準有時候是不能量化的,比如說,你撿了一粒芝麻的快感大於撿到一個西瓜,那麼孰得孰失,那就該另當別論了。得與失不是簡單的加減乘除,有它主觀的標準,所謂“得失寸心知”,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人生在世,重要的不是“得”與“失”,而是曾經為得到而努力奮鬥的過程中的充實和快樂。不論是得到還是失去,隻要讓自己更快樂,讓自己的人生更富有意義,那就是最寶貴的得。

2.把握人生命運,需要學會取舍

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人生道路,麵臨著人生無數次的抉擇。當機會接踵而來時,隻有那些樹立遠大人生目標的人,才能做出正確的取舍,把握自己的命運。

溫馨提示:

生活中缺少不了放棄。大千世界,取舍是相互伴隨的,有所棄才有所取。人的一生是放棄和爭取的矛盾統一體,瀟灑地放棄不必要的名利,執著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樹立了遠大目標,麵對人生的重大選擇就有了明確的衡量準繩。孟子曰:舍生取義。這是他的選擇標準,也是他人生的追求目標。著名詩人李白曾有過“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名句,瀟灑傲岸之中,透出自己建功立業的豪情壯誌。憑借生花妙筆,他很快名揚天下,榮登翰林學士這一古代文人夢寐以求的事業巔峰。但是一段時間之後,他發現自己不過是替皇上點綴升平的禦用文人。這時的李白就麵臨一個選擇,是繼續安享榮華富貴,還是走向江湖一路漂泊呢?以自己的追求目標作衡量標準,李白毅然選擇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棄官而去。一些看似無謂的選擇其實是奠定我們一生重大抉擇的基礎,古人雲:“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無論多麼遠大的理想,多麼偉大的事業,都必須從小處做起,從平凡處做起,所以對於看似瑣碎的選擇,也要慎重對待,考慮選擇的結果是否有益於自己樹立的遠大目標。

有這樣一則故事:一隻老鷹被人鎖著。它見到一隻小鳥唱著歌兒從它身旁掠過,想到自己卻……於是它用盡全身的力量,掙脫了鎖鏈,可它也掙折了自己的翅膀。它用折斷的翅膀飛翔著,沒飛幾步,它那血淋淋的身軀還是不得不跌落在地上。老鷹向往小鳥的自由,掙脫了鎖鏈,卻犧牲了自己的翅膀。自由和鎖鏈本來就是孿生兄弟。在革命的年代,“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的氣概無時不在。“不自由,毋寧死”。自由是人生最佳境界,提起自由,無不為之悠然神往。然而在現實生活當中,自由似乎都被鎖鏈拴扣著。可長空的老鷹掙脫有形的鎖鏈之後,卻不知自己又被內心的欲望這條無形的鎖鏈羈絆著。當它饑了、渴了,回到的還是那張網之旁。

有句俗話:“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一個人一生一世,熙熙攘攘,挑肥揀瘦,朝三暮四,為了什麼,還不是為自己選擇一條什麼樣的鎖鏈嗎?古人雲:“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當你名利雙收之際,也就有了雙重的捆綁,戴上了雙重的鎖鏈。這就是獲得的代價。所以,一個人應該學會取舍,把握命運。

3.勇於放棄,人生就會天寬地廣

在日常生活中,對於不用的物品的處理往往體現出一個人的思維方式。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家都有不少已被更新淘汰但並未完全喪失功能的物品,有些人家舍不得丟棄,日積月累,無用之物越積越多,等到堆放不下了,隻能惋惜地扔掉,並同時慨歎著“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溫馨提示:

適當的放棄是一種品德。當蜜蜂被禁閉於窗內時,或許有另一扇窗戶開著,蜜蜂掉頭就能飛出去。外麵是自由的天,自由的地,自由的空氣,自由的心。有些人隨時淘汰那些不再需要的東西,省去了集中處理的精力,平時家中也顯得簡潔明快。

其實,人生又何嚐不是如此,即便過著平凡的日子,也依然會不斷地積累,大到人生感悟,小到一張名片,都是從無到有,積少成多。無論你的名譽、地位、財富、親情,還是你的煩惱、憂愁都有很多該棄而未棄或該儲存而未儲存的。人類本身就有喜新厭舊的癖好,都喜歡煥然一新的感覺,不學會放棄就不會得到,學會放棄也就成了一種境界。大棄大得、小棄小得、不棄不得。在生活中於是應該學會遺忘不如意的時候,學會放棄生命中可有可無的東西,心胸自會坦然。有一個聰明的年輕人,很想在一切方麵都比他身邊的人強,他尤其想成為一名大學問家。可是,許多年過去了,他的其他方麵都不錯,學業卻沒有長進。他很苦惱,就去向一個大師求教。

大師說:“我們登山吧,到山頂你知道該如何做了。”

那山上有許多晶瑩的小石頭,煞是迷人。每見到他喜歡的石頭,大師就讓他裝進袋子裏背著,很快,他就吃不消了。“大師,再背,別說到山頂了,恐怕連動也不能動了。”他疑惑地望著大師。“是呀,那該怎麼辦呢?”大師微微一笑:“該放下,不放下背著石頭怎能登山呢?”大師笑了。

年輕人一愣,忽覺心中一亮,向大師道了謝走了。之後,他一心做學問,進步飛快……

其實,人生有所得必要有所失,隻有學會放棄,才有可能登上人生的最高峰。我們很多時候羨慕在天空中自由自在飛翔的鳥兒,人,其實也該像鳥兒一樣的,歡呼於枝頭,跳躍於林間,與清風嬉戲,與明月相伴,飲山泉,覓草蟲,無拘無束,無羈無絆。這,才是鳥兒應有的生活,才是人類應有的生活。

然而,這世上終還有一些鳥兒,因為忍受不了饑餓、幹渴、孤獨乃至於“愛情”的誘惑,從而成為籠中鳥,永永遠遠地失去了自由,成為人類的玩物。

與人類相比,鳥兒麵對的誘惑要簡單得多。而人類,卻要麵對來自紅塵之中的種種誘惑。於是,人們往往在這些誘惑中迷失了自己,從而跌入了欲望的深淵,把自己裝入了一個個打造精致的所謂“功名利祿”的金絲籠裏。

這,是鳥兒的悲哀,也是人類的悲哀。然而更為悲哀的是,鳥兒被囚禁於籠中,被人玩弄於股掌之上,仍歡呼雀躍,放聲高歌,甚至於呢喃學語,博人歡心;而人類置身於功名利祿的包圍中,仍自鳴得意,惟我獨尊。這,應該說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