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人不能成為欲望的奴隸(2 / 3)

其實,人人都有欲望,都想過美滿幸福的生活,都希望豐衣足食,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這種欲望變成不正當的欲望,變成無止境的貪婪,那我們就無形中成了欲望的奴隸了。

苦惱往往來源於無意的毫無節製的欲望。其實,無論是擁有巨額財富,還是榮譽,還是芸芸眾生的仰慕,或任何導致無窮欲望的身外之物,都無法解除心靈的煩憂,更不能帶來真正的快樂。

生命就像一個容器,它的溶劑是預先確定好的。容器裏無意義的東西多了,有意義的東西就會相應減少。

一個人的幸福在於:既不要奢望,更不要苛求;既要認真地做事,更要認真地做人。

《牛津格言》中說:“如果我們僅僅想獲得幸福,那很容易實現,但是我們希望比別人更幸福,就會感到很難實現,因為我們對於別人幸福的想象總是超過實際情況。”

貪得無厭的人,即使手裏握有東西,心裏卻老想把別人的東西占為己有,在物欲的驅使下,如果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每天將會活得很痛苦。

愈是羨慕別人比自己好,愈是想不擇手段取得,萬一理智失去了克製,很容易做出悔恨終身的舉動。

世上有很多事,隻能選擇其一,什麼都想要的人,想獲得更多,反而會失去原來所擁有的。有隻駱駝看見犀牛頭上有兩隻角,心中非常羨慕,很想要有和犀牛一樣的榮譽。

於是,它來到上帝麵前,要求上帝賜給它兩隻角。

上帝對駱駝的要求感到厭煩,認為它有這樣的身體和力量還不知足,為了懲罰駱駝的貪心,非但不給它角,反而還奪走它耳朵的一部分,於是變成現在的模樣。屬於自己的,別人搶也搶不走;若是不屬於自己的,即使勉強求得也不會長久。

就算有能力得到全世界,並不代表擁有全部,因為還有很多東西是強求不來的,好比感情、友誼、關懷等無價之寶,必須自己先真誠給予,才可能獲得對方的回報。

認清自己的本分,別貪得不該得的東西,一旦沒有了非分之想,生活就會過得很快樂。

生命如舟,人的一生載不動太多的物欲和奢求。放棄那些根本不可能實現或帶你走上悲劇性道路的欲望吧!不然,生命之舟就有沉沒的危險。而在放棄之後,你會發現人生更加輕鬆而堅強。

4.欲望是一把困陷人生的枷鎖

欲望是一把枷鎖,它常常困擾人的生活,使人欲罷不能。在南亞的熱帶森林裏,人們用一種奇特的狩獵方法捕捉猴子:在一個固定好的小木盒裏麵,裝上猴子愛吃的堅果,盒子上開一個小口,剛好夠溫馨提示:

無盡的欲望如同一把沉重的枷鎖,困擾人們的生活,阻擾我們前行,為了擺脫生活的困境,踏上輕鬆的征程,我們隻取需要的東西,把那些應該放下的“堅果”果斷地放下。猴子的前爪伸進去,猴子一旦抓住堅果,爪子就抽不出來了,猴子也就成了人的獵物。因為猴子有一種習性,不肯放下已經到手的東西。人們總會嘲笑猴子的愚蠢:為什麼不鬆開爪子放下堅果逃命?但審視一下我們自己,也許就會發現,並不是隻有猴子才會犯這樣的錯誤。因為放不下到手的職務、待遇,有些人整天東奔西跑,耽誤了更遠大的前途;因為放不下誘人的錢財,有人費盡心思,利用各種機會去大撈一把,結果常常作繭自縛;因為放不下對權力的占有欲,有些人熱衷於溜須拍馬、行賄受賄,不惜丟掉人格的尊嚴,一旦事情敗露,又後悔莫及……

讓我們從猴子的悲劇中吸取一個教訓,牢牢記住:該鬆手時就鬆手,擺脫欲望的枷鎖。

欲望過多隻能招來貧乏不安的苦果。

這樣的人生錯在哪裏?首先,他在乎的是要擁有更多,以賺取更多、變得更富有為目的。其次,他以為得到的一切都是他自己的,應該占有並留給自己好好享受。第三,他的眼睛隻關愛自己,看不到別人、不關心別人;他的人生觀完全是自私的,隻在乎自己的享受,看不見所遇到的任何一個困苦的人。即使他的收入早已超過他的需要,他也仍然不會想到有誰需要幫助。

在意自己擁有,不肯與人分享者,當然是很貧乏的。人的價值並不在於他擁有多少,而在於他如何去運用!努力為自己的人生賺取更多,原本無可厚非,因為我們的天賦、能力,都應該要好好琢磨、運用,並發揮得淋漓盡致。但我們要常存感恩的心,珍惜我們的生命,學習更多,並服務更多,使自己活得更美好。

5.不切實際的欲望,會成為生活的重負

雖然誰都會有些需求與欲望,但這要與本人的能力及社會條件相符合。如果欲望不切實際,就會成為生活的重負。

人的需求其實是很低的,但人的欲望卻是無限膨脹的。一個人應該學會盡量滿足自己的需求,盡可能地抑製那些無限膨脹的欲望。順從自然的本心,快樂地去生活,“知足常樂”不應該隻是說說而已這麼簡單。有一對從農村來城裏打工的夫婦,丈夫做的是城裏人都不願做的清潔工作,每天拖著垃圾車往垃圾站轉運垃圾;妻子剛來時懷有身孕,生了孩溫馨提示:

每個人的生活有歡樂,也有遺憾,我們不能搞攀比。最好的辦法就是做到知足常樂,“知足”便不會有非分之想,“常樂”也就能保持心理平衡了。子後,就出去給人擦皮鞋。他們租住的房子是一戶人家在圍牆邊搭蓋的簡易廚房,房間很小,隻能放下一張雙人床。他們連飯桌都沒有,即使有了也沒地方放,他們隻能在屋外吃飯,有時將菜碗放在板凳上,有時幹脆將炒菜的鍋當菜碗用,在鍋裏吃。

他們屬於城市貧民,是城市裏的邊緣人,可是他們看上去沒有一點兒愁苦的感覺。他們住的地方在街口,經常人來人往,那男的每天哼著小曲,忙進忙出,跟來來往往的人們打著招呼、聊著天,而且有求必應,特別熱心,也特別快樂,一臉的滿足。他們覺得他們的需求已經得到了滿足,所以他們很知足。這對夫妻的生活和那些腰纏萬貫的人比起來簡直就是一貧如洗,可他們的快樂卻比雖腰纏萬貫卻依然愁容滿麵的人多了許多。這是為什麼?

人的需求遠遠低於人的欲望。你的房子再多再大,你也隻能在一間屋子裏、一張床上睡覺;把世界上所有的山珍海味都擺在你的飯桌上,你也隻能吃下你的胃可以容納的分量;你的衣櫃裏掛滿了各式各樣的高檔名牌時裝,你也隻能穿一套在身上;你的鞋子有無數雙,你也隻能穿一雙在腳上;你的汽車有無數輛,你也隻能開著一輛車在街上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