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 一個恐怖的中國(1 / 2)

伴隨著中英合作的快速擴展,特別是雙方在經濟、軍事合作上的進一步加速後,《中英貿易和互惠通商條約》的意義和價值就變得更為緊迫,雙方都想盡快簽訂,問題是這一條約的前提是中方擴展出足夠多的特區工界,允許英方資本進入投資。

對外投資是英國主要的經濟增長指數,英國對此也是非常重視的。

1898年9月,胡楚元正式簽署新的總理署令,在上海、天津、福州、寧波、杭州、泉州、青島、大連、廣州、台北、武漢、錦州設立十二個特區工界,允許英國資本介入投資,並允許在這些特區設立商業銀行。

10月,清政府和美、德、法三大傳統貿易國簽訂類似的貿易條約。

11月至12月,清政府和沙俄、意大利、奧匈、比利時、丹麥、瑞典等國陸續簽署通商條約,規定雙方互有投資權限和部分金融開放市場。

由於中英協約關係是第一權限的,大多數通商條約中,英鎊都被規定為除兩國貨幣外的第三選項,進一步維持了英鎊的世界貨幣地位,同時,清政府開始更大規模的儲備英鎊。

做為一個主要的退讓,清政府允許各國流動資本進入股市、上海貴金屬交易市場,但也有其他各項條款的限製,防止資金的炒作和大幅度的撤退。

受這一係列條款的刺激,國際市場對白銀的需求和投機陡然增加,白銀價位繼續瘋漲,很快逼近15.3克兌1克黃金的曆史新高。

為了平穩國內物價,抑製通貨膨脹,防止國內工業受到打擊,胡楚元立刻通過大清銀行、中信銀行、南洋銀行、北洋銀行拋售白銀儲備,購入黃金和英鎊,抑製銀價上漲,守住15:1的大關。

國際資本的不可控性是很明顯的,在短短幾個月內,大清銀行和四大國內銀行的黃金儲備量就增長到了3150噸,另外持有超過約值1.4億英鎊的外彙,主要為英鎊和美元,白銀則大量拋售。

與此同時,胡楚元也很艱難的守住15:1的大關,使得國內經濟的通貨膨脹係數維持在較為合適的地步。

適當的通貨膨脹是可以接受的,尤其是在對內投資規模較大的時期。

在這股大潮中,胡楚元進一步加大了對內投資的力度,同時,他也縮減對外國的私人投資,將資本進一步的抽回亞洲。

截至1899年1月,胡楚元在外國的總資本總額縮減至11.2億英鎊,在國內的資本總額則增至19.3億英鎊。

他名下的企業大多數都沒有直接上市,而是純粹依靠康采恩的模式運作,從投資銀行獲取啟動資本,從商業儲蓄銀行獲取貸款,然後進行大規模的工業投資。

同樣,他也有足夠的利潤支持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甚至將教育捐款增加到了每年1.4億清圓,增建了更多的技工學校、中專工程學校和高等職業技術學院。

在這股大浪潮中,他提出全麵學習德國的口號,派遣了大量的官員、商人、鄉紳、名流前往德國考察,製定詳細的德國公報,研究德國經濟、政策、軍事、政治和文化,從教育、軍事、經濟、科技各個方麵都在抄襲德國的政策。

然而,事實是中國和德國已經漸行漸遠。

國際局勢的變化是說不清,誰也不清楚,或許有一天,中德又要結盟……中國的未來仍然是模糊的,即便是胡楚元也無法說清楚。

時間過得很快,1899年也仿佛是一晃而過。

1900年初,清政府陸續和三十多個國家、地區簽署了互惠通商協定,伴隨著這個過程,中國通商銀行、中信銀行也加大了在世界範圍內建立分行的步伐,隨著《中央貨幣管理條例》、新的《貴金屬管理法》實施,國內貨幣政策逐步開始央行化,國家黃金、英鎊及其他主要外彙的儲備量都在增加。

中國仍然控製世界上25%的白銀儲備,對世界銀價擁有最大的影響力,也逐步將銀價穩定在15.7-15.8克:1克黃金的兌價,維持著國內商品的出口指數。

某種程度上,胡楚元也效仿了日本的一些政策,陸續頒布了《征用土地補償條列》、《土地交易稅收條例》、《國家義務征兵法案》。

利用這一係列的條款,政府的中央財政收入大規模增加,同時穩定了黃金儲備,抑製了國內黃金外流的可能性,對於國內的農業經營,清政府也主推中信社模式。

事實上,所有後發展起來的國家都有一個統一的特點,那就是早期經濟和對外貿易完全依靠農業,類似於美國、中國這樣幅員遼闊,勞動力人口充沛的國家,農業發展更是最為關鍵的基礎。

1873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超越英國(僅核算英國本土),至1884年,工業產值超過農業占據總經濟比的53.4%,但直到1890年,美國經濟出口的主體仍然是農業。

1899年,中國對外出口總額增加到4.78億美元,紡織品及原料牢牢占據第一位,其他商品排序依次是煤礦、茶葉、鋁及鋁合金、糖、絲麻原料、瓷器、機械、船舶、中藥材及製品、煙葉及卷煙製品,機械、瓷器、輪船、鋼鐵、金屬製品等工業產品主要銷往亞洲、南美洲和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