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國際局勢,通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奧斯曼帝國和波斯分別擺脫了中英兩國的保護權,成為完全獨立的國家。
英國重新承認阿富汗王國為波斯的保護國,波斯成為波斯聯合王國,擁有阿塞拜疆、土庫曼斯坦、阿富汗三個自治邦,奧斯曼帝國則擁有敘利亞、黎巴嫩、約旦、巴勒斯坦、塞浦路斯、利比亞六個自治邦。
馬其頓、阿爾巴尼亞、亞美尼亞、格魯吉亞做為非******教國家,從兩個帝國中脫離,成為獨立國家,但在軍事和經濟上,仍然屬於中國、奧斯曼帝國和波斯王國的亞歐同盟。
烏克蘭、波蘭、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塞維利亞、波斯尼亞同樣屬於亞歐同盟。
比利時、盧森堡、荷蘭、丹麥、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屬於法國的歐洲大陸陣營,各國簽訂統一的互保協議,防止德國的崛起,以及對各國的威脅。
基本上,誰打下來的地區就屬於誰的陣營,誰負責在該地區駐兵和維持。
在非洲利益上,在中國和奧斯曼帝國的堅持下,英國承認埃及、蘇丹獨立,做為埃及獨立的基礎,在中國的堅持下,蘇伊士運河成為中英法埃四國監管,四國成立共同的運河管理公司經營運河。
尼日利亞、喀麥隆、貝寧、幾內亞、幾內亞比紹、塞拉利昂、剛果、赤道幾內亞、加蓬、安哥拉、莫桑比克、聖多美群島、科摩多群島、吉布提屬於中國海外省,其餘地區則基本被英法瓜分。
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世界範圍內的兩個大陣營就已經分裂開,美國雖然沒有得到多少殖民地利益,卻得到了其他列強不和美國競爭南美洲的承諾,同時,美國也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之一。
做為對中國出兵攻打德國的承諾,英國原先同意將新加坡、馬來地、緬甸地區轉讓給中國,而中國將莫桑比克轉讓給英國。
在兩大陣營開始分裂的情況下,英國最終反悔,隻將新加坡地區以1400萬英鎊的價格轉讓給中國。
在中東,中國占據著麵積最為龐大的阿聯酋(包含後來的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巴林、卡塔爾四個國家),英國維持在阿曼、也門的宗主權。
英國同意印度國內的******地區分治,巴基斯坦、孟加拉分別獨立出來,但仍屬於大英帝國。
中英長期的合作基本到這一階段就走向了不可避免的分裂,英美成為新的同盟,法國在歐洲大陸試圖建立自己的體係,美國繼續推行“美洲是美國人的美洲”的政策。
在非洲、亞洲的問題上,中英的衝突已經大於合作,在南美洲的問題上,中美的競爭也大於合作。
這是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世界已經不再是英國的單極霸主世界,而是中英美法四大列強國,特別是在中英兩國經濟互補性和統一的利益基礎逐漸消失,兩國開始進入最後的爭霸階段,競爭就將全麵超過合作。
在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上,中國毫無疑問是世界第一,但在傳統的國際影響力上,中國還隻能算是第二名。
戰爭結束後,英國海軍依靠德國海軍的戰艦的賠償,重新成為世界第一的海軍霸主,中國緊隨其次,法國依然是第三,美國第四。
但在陸軍實力上,中國則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原先能和中國陸軍抗衡的德軍、俄軍都遭到了覆滅性的打擊。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中國和英美兩大陣營的競爭也正式開啟,而法國則單獨維持著歐洲大陸的體係政策。
在中英兩國的維護下,德國維持君主立憲製,改由威廉二世的長子威廉皇儲出任德意誌王國的新國王,德國首都遷至漢諾威。
然而,德國的未來究竟在哪裏,是否會重新踏上舊轍,這一切都還是未知數。
為了盡量減少德國進攻波蘭的概率,在胡楚元的堅持下,德國保留了伏爾鏗大區,而東普魯士地區則成為波蘭的哥尼斯堡地區,兩個地區進行對換式的大移民。
伏爾鏗地區的波蘭人轉移到哥尼斯堡地區,而哥尼斯堡地區的德國人轉移到伏爾鏗,整個移民所需要的經費由中國支付,曆時十五年的時間完成全部轉移工作。
對中國來說,這肯定不是一場虧損的戰爭,即便沒有戰爭賠償,新增的國土麵積也足夠抵消戰爭期間的所有損失,特別是完整的占領西西伯利亞和秋明油礦區的意義非常重大,整個西西伯利亞可能蘊藏的石油儲備總量超過250億噸。
從一開始。
從遠東戰爭爆發之前,胡楚元做夢都想占據這片土地。
現在,他終於得償所願了。
雖然中國現在控製著阿聯酋、尼日利亞、科威特、伊拉克等潛在的世界油田中心,可這些地方終究還是要獨立的,它們會自己掌管石油。
所以,能夠以本國領土的名義占據西西伯利亞地區就實在是中國最好的事情了。
如今要做的事情就是牢牢的控製新的土地,占據新的土地。
布魯塞爾協議簽署後,再加上新加坡、蘇曼西亞自治邦進一步轉變為自治省,中國的疆域總麵積增加到2478萬平方公裏,繼續穩固著世界第一疆域大國的地位。(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com)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