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九章 新中國1922(1 / 3)

中國在快速的發展著。

速度遠遠超過人們所能想象的範圍,這種變化在很大程度已經難以用數據來評斷。

在1922年,世界經濟已經逐步脫離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泥潭和深淵,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在數據上已經是美國的1.45倍。

美國GDP每年都能保持2%-7%的增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特別是1916年高達13%,這是最驚人的一段增長期,而中國GDP則是長期保持在7%-12%,最高時期如果不進行財政控製,完全可能突破15%。

雖然中英殖民地合作條約經過大幅度的重新修訂,中國商品在英國殖民地的銷售受到了一定限製,但在待遇差不多的中美兩國競爭中,中國商品仍然保持著更多的市場份額。

在過去的五年,中國在本國殖民地體係內部投資也逐步見到了成效,保護國、自治邦和海外省的總GDP都在以每年4%的幅度增長,其中,烏克蘭、波蘭、羅馬尼亞的GDP每年增長幅度都在7%以上。

在進一步加強了亞歐同盟的條款約束力後,從1918年開始,中國資本在烏克蘭、波蘭、羅馬尼亞的每年投資總額都超過20億中圓,在三國建立了完整的新工業體係,其中,阜康財團占總投資的70%左右。

1921年,原先保持中立的希臘也選擇加入亞歐同盟,在同盟內獲取更大規模的投資,做為加盟的條件,塞薩洛尼基地區歸還希臘。

達成協議後,中國對希臘給予為期五年的4.5億中圓扶持貸款,用於教育、農業扶持和基礎建設。

在政府的支持下,現代重工開始主導在希臘的發展,圍繞阿爾巴尼亞、馬其頓、塞維利亞、保加利亞、土耳其的礦業資源和基本工業體係,集中在希臘發展工業。

中國海軍在希臘、阿爾巴尼亞、伊斯坦布爾、塞浦路斯的駐防等級與之提高,由第四艦隊駐防,總體編製和中央本部三大艦隊相當,主力艦隊位於沃洛斯軍港。

在德國,阜康財團旗下的巴斯夫財團重新返回德國本土,並以德意誌銀行和瑞士聯合銀行為核心,穩步發展,同時加大在波蘭、烏克蘭、羅馬尼亞和巴爾幹地區的投資。

通過繼續加深兩國教育和技術合作,中國在德國留學生規模逐步恢複到戰前水平,在德留學生總數超過1.1萬人,德國在華留學生也增加到一千餘人。

國內的主要省份基本實現了國民教育的第二階段,全國擁有5.6萬所小學、1.4萬所中學、兩千七百餘所高中和三千多所中級職業學校、274所大學及高級職業學院。

全國義務教育普及率達到84%,大學及高級職業學院在校生總數超過113萬人,高中及中級職業學校在校生超過4百萬人。

在對中國殖民地體係內部和亞歐同盟中,中國對外教育援助開始逐步增加,每年在華的外國留學生數量陸續增加到2.7萬人。

北京、香港、天津、新加坡陸續設立新的國際區,允許外國公民長期居住,並持有國際區的居民權,中國對外國的移民政策越來越開放,繼續保留多重國籍認可。僅1921年,外國公民的入籍數量申請就達到了47萬人,由於曆史問題,俄羅斯人約占一半數量。

相應的,中國的高等教育也越來越國際化,國內大學的外國教授、教員數量在1921年達到4.7萬人,國家也推行優厚的技術移民法案,對外籍高學曆公民給予一定時期的稅收優惠政策。

震旦大學、輔仁大學、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香港外國語大學、南洋大學、新加坡理工大學、江南大學、香港大學都是國內高校中較為典型的國際型大學,外籍教員和留學生的比例都超過30%。

中國正在快速的變化著。

吃過苦的胡楚元對中國的教育一直維持著較為自由和寬鬆的態度,在國內,每個學生都必須學習一門外語,但不一定非得是英語,英語、法語、德語、俄語和西班牙語都可以接受。

在整體教育結構上,中國教育體製依然是在仿照德國。

中級職業學校是國內最為主要的人才基地,超過70%的中級職業學校都屬於國立,學費基本全免,特別是依靠中級師範學校,大量培養著麵向中小學教育的教師,為迅速實現普及教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樣的,數量更多的中級工業技術學校則培養了大量的優秀技工。

和高中不同,中國的中級職業學校通常都是四年製,在為期三年半的高中教育和專業教育的基礎上,還會有半年的實習教育,分派到各個廠工作實習。

國內的所有工廠都有義務接收實習生,同樣繼續有義務為職工提供每周至少五個課時的在職成人教育。

因此,在通常的情況中,中職學曆的學生在就業時要更為容易,高職教育一般是三年製,高中生和中職生都可以報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