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一章 大公黨和工黨(2 / 3)

即便如此,他還是在軍隊獲得非常高的支持。

戰爭結束前,德國內部分裂成兩股巨大的勢力,一邊是德國貴族和軍隊,另一邊是德國民眾和德國****政黨。

當時的德國幾乎隻有兩個選擇,要麼繼續戰鬥,直到國內發生****起義,要麼是投降,讓****政黨執政,而德國貴族體係瓦解,國家成為民主共和國。

正是依靠胡楚元的支持,德國在投降之後,通過中國在德國的駐軍暫時維持住德國的穩定,清除了德國****激進政黨,讓德國社會民主黨的中間派有了比較穩定的施政環境。

即便如此,胡楚元還是很擔心德國的局勢出現惡化。

1920年,通過胡維棠等人在德國的關係,他們找到了當時在德國國防部擔任辦公室主任的庫爾特-馮-施萊謝爾,由中國國家情報局在背後支持和出謀劃策成立德意誌國家民主工人黨,簡稱德國工黨。

在談德國工黨之前,首先要談中國大公黨的政策綱領。

胡楚元領導的中國大公黨屬於左翼中間派政治團體,推行國家宏觀調控經濟主義和廣泛的社會福利政策,以工人和中產、小資產、中富農、中小地主階層為基礎,同時在國家政策上推行財團壟斷經濟和擴張主義,追求國家軍事力量的強大。

大公黨追求保障限度的國家資本主義,即在維持國家基本運轉的要求下控製一定程度的國家資本經濟,比如在電信、郵政、鐵路、公交等體係上,國家資本都能占據一定比例,以對財團壟斷經濟給予一定限製。

政府擁有一定的國家財團,在對國內小資產的扶持上,給予較為寬鬆的政策,扶持小資產的發展。

如果是乍看起來,大公黨和納粹黨的政策幾乎是非常相似的,也就是所謂的國家社會主義道路。

中間還是有很多差別的。

最大的差別就在於大公黨不推行軍事獨裁主義,而是在民主議會製度上尋求多數黨地位的執政權,維持政黨政策的推行。

大公黨和社會民主黨同樣屬於左翼中間派,但比社民黨更偏中間派立場,政黨本身就是國家財團和中產、小資產、中富農、中小地主、工人之間的調節器,負責兩個利益團體之間的協調和溝通,避免國家利益完全偏向於另一側。

所以,大公黨的黨徽的中央就有一個金色的天枰,下邊是象征農業的麥穗,上麵是象征工業的兩個鐵錘,左邊是象征軍隊的刺刀,右邊是象征資本的一串貝殼。

德國工黨和大公黨的國家政策是完全一致的,在巴斯夫財團和德意誌銀行的支持下,說服興登堡擔任黨魁,而庫爾特-馮-施萊謝爾在背後秘密操控。

相比社民黨,工黨很容易得到軍隊和大財團的支持。

胡楚元在德國的工商界悄無聲息的經營了三十多年,積累了足夠強大的工商業人脈,足以確保大部分的財團、資本力量對德國國家民主工人黨的支持,興登堡和施萊謝爾、保羅-馮-福爾貝克、赫爾曼-馮-弗朗索瓦、奧古斯特-馮-馬肯森、阿爾佛雷德-馮-提爾皮茨等著名軍事將領的號召力,也足以將德軍和親軍方陣營吸收過來。

從1921年正式建黨,德國工黨就在全國範圍不斷舉行宣傳活動,以《德國工人報》為主要舞台,每日免費發行一百萬份,宣揚德國工黨的政策,還在《德國日報》、《德意誌郵報》、《法蘭克福商業報》、《世界報》二十多家報紙不斷刊登廣告,招募誌工,宣揚一種全民富裕的政策。

工黨甚至許諾,一旦上台,工黨就會讓德國經濟複蘇,恢複到原有的水平,並且在德國實行全麵的醫療和社會保險,要讓所有德國人都有工作。

不僅如此,胡楚元私人還對工黨給予巨額的經濟支持,讓工黨在德國開辦了大量的研討班,建立基層組織,還對貧困人群免費發放救濟物資,號召大財團捐款,用於國家教育和基礎建設。

就在胡楚元第三次訪問德國的這個階段,建黨時間隻有三年的德國工黨已經成為德國僅次於社會民主黨的第二大黨。

德國工黨的影響力正在急劇擴大,甚至連恩斯特-路德維希大公也都是德國工黨的黨員。

胡楚元並沒有在德國逗留多久,隻是秘密的和威廉三世、興登堡、恩斯特-路德維希大公等人會晤,並達成一些秘密的約定。

此外,他和德國首相弗裏德裏希-艾伯特也舉行了會晤,正如國家情報局的情報,弗裏德裏希-艾伯特本人的思想也偏向於中間派的整體政策,恰恰因此,在社民黨內部,他本人同時受到左右兩翼激進派的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