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一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二)(2 / 3)

利益。

這是永遠的主旋律。

很多年後,假如這場戰爭最終的勝利者確實是亞歐同盟,人們需要回顧這一段曆史時,永遠不能忘掉法國人的戰敗為何那樣的快速,以至於整個大西洋聯盟都陷入了危機。

在對法國的軍工業實施有效的整合後,一切都如蔡鍔最初的預估一樣,在1941年,中德兩國的軍事實力都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巔峰。

截止1941年4月,在陸軍,T-30係列坦克已經成為人類曆史上製造規模最大的坦克,在整個亞歐同盟生產了57542輛,T-35係列坦克則生產了21400輛,TZB-33係列裝甲車的生產總量達到52300輛。

淄博飛機製造廠沒有讓胡楚元失望,他們設計的F-20螺旋槳戰鬥機超過P47等戰鬥機,迅速成為二戰中運用範圍最普遍,格鬥性能和生存能力都最強的戰鬥機。

相比大西洋聯盟的P47、P51、La-7,以及製造量更大Mk5\9噴火戰鬥機,F-20黑鷹戰鬥機在發動機的功率達到了1822馬力,而對手在發動機功率上和它最接近的是MK3,即便如此也相差120馬力。

F-20本身的設計基礎是首先要適應大功率的發動機,此後兼顧氣動布局,為了維持低重量、高生存能力、高載油量等問題,特別是又要麵對零式係列的低翼載荷問題,它在整個氣動布局上是比較奇特的,上部線條較平整,下腹部較大,整體外形和P51相似。

F-20黑鷹戰鬥機的瞬時功率和機動性能非常強,火力大,飛行員的視野範圍非常大,速度和航程同樣保持在第一流的行列,最主要的特點是大麵積采用高強度的鋁鈦合金,對油箱等關鍵位置都有特別的保護。

F-20黑鷹戰鬥機服役之後就獲得了非常好的評價,國內各大軍工製造企業和巴伐利亞飛機製造廠都在加快生產,短短一年時間就生產了八千多架,成為整個世界空中戰場的王牌殺手。

在英德兩國的空軍較量中,黑鷹戰鬥機甚至製造了一條黑鷹噩夢走廊。

截止1941年4月,中國海軍已經擁有了12艘新西伯利亞級航空母艦、22艘雅賓斯克級航空母艦和307級護航航母25艘,在戰爭期間新服役的巡洋艦多達72艘,驅逐艦達到225艘,在建的航空母艦計劃仍然多達14艘。

這是一個技術不斷進步更新的時代,F-20黑鷹戰鬥機從投入生產到今天,短短一年半的時間就有三次技術改造,衍生出六個型號,對應的艦載機F-202係列也有兩個型號,最新型號換裝的獅鷲發動機已經將馬力提升到2000馬力。

即便如此,黑鷹戰鬥機仍然是一種最後的輝煌。

F-7和F-8之間的複雜競爭最終是以F/FEI-8係列獲得了勝利,兩側進氣的F/FEI-8係列史無前例的匹配了上海電氣公司製造的機載雷達,功率雖然並不大,但也可以算是劃時代的機型,長達十年的技術積累和研製、試驗使得F/FEI-8係列從一誕生就超越了F/FEI-7係列。

為了適應海軍艦載機的計劃,江南重工在和現代重工的長期比拚中,實際上將F-8和FEI-8分開單獨設計的策略,除了大部分應用材料、零部件和發動機相同外,FEI-8艦載機和F-8噴氣式戰鬥機本質上完全屬於兩種戰鬥機,對應著兩種完全不同的設計參數。

這個策略讓江南重工笑到了最後,在空軍和海軍的競購中都占據了上風,現代重工雖然在新飛機工程上慘敗,甚至在運輸機、預警機等合同上都吃了重虧,僅有直升機項目贏了下來,但他們畢竟也在新航母的計劃中連勝兩局,不僅手握著新西伯利亞級航母的製造合同,同時拿下了下一代鄂木斯克級航母的預研經費,仍然保持著軍艦製造的霸主地位。

江南、富國、現代三大重工在新一代噴氣式運輸機、驅逐艦、潛艇、遠程轟炸機、巡洋艦、裝甲車、自行火炮、導彈上的競爭則還在激烈繼續中,甚至連自動步槍的項目上,三大重工也劇烈的糾纏著,雖然大股東同為阜康財團,但他們都屬於上市公司,必然有自己的利益要去追求和保護。

根據需要,他們也不斷的實施聯合生產,相互合作,即便在噴氣式戰鬥機的項目中失敗了,現代重工仍然會為江南重工代工生產,提供發動機和零配件。

F/FEI-8係列戰鬥機的突然出現使得整個世界空軍曆史都開啟了一個新起點,一個新時代被拉開了,F-20/202係列的螺旋槳戰鬥機真的成為了最後的絕唱,同時麵對兩個係列的超級戰鬥機的威脅,大西洋聯盟一方麵加強MK噴火戰機和P51戰機的改進,另一方麵投入所有人力物力進行噴氣式戰機的研發。

然而,這是一條非常漫長的道路,從開始研製到最終穩定的投產,中國208工程院走了將近二十年的道路,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追趕上的差距,他們即便生產出新的噴氣式戰鬥機,也會發現自己麵臨著更多的問題。

F/FEI-8係列戰鬥機綽號“馬蜂”,它在整個氣動布局和外形的設計上已經同F-14大致相似,采用雙發引擎,艦載機型FEI-8采用折疊機翼設計,由於一些技術上的問題目前僅能在新西伯利亞級航空母艦上使用,做為補充,海軍在雅賓斯克級航母和307級護航航母上采用了F-202型戰鬥機,而非FEI-7,因為FEI-7在雅賓斯克級航母上的起降數據也不是很理想。

為了更加充分的使用雅賓斯克級航母,目前已經有新型艦載機FEI-9的項目在運作,由現代重工和富國重工旗下的淄博飛機製造廠同時參與競標。

在遼闊無邊的大海上,隨著航母逐漸大批次的服役,中國海軍的實力已經遙遙領先於美國,但在太平洋海域,雙方並沒有發生大規模的交火。

雖然美國已經製定了重新奪回夏威夷群島,並將戰火蔓延到整個太平洋戰區的計劃,但到目前仍然沒有對中國太平洋聯合艦隊發起更多的挑釁,而太平洋聯合艦隊則封鎖著太平洋和日本,不讓日本有機會真正的參戰。

日本在過去的三十年裏失去的不僅僅是成為世界列強的機會,也失去了盲目和中國抗衡的勇氣,即便日本泛右翼叫囂的很凶狠,在台上執政的依然是日本中間派政黨,軍隊中的那些中流砥柱大多也是得益於柴田俊夫時代的中日和平時期,曾經留學於中國海陸兩軍學院。

這些人非常明白一個道理,和其他的大西洋聯盟國不同,日本距離中國太近,加入大西洋聯盟國可以讓日本獲得非常多的利益,可即便如此,沒有美國全力扶持的日本想要挑戰此時的中國就太愚蠢了。

日本固然可以建立一個擁有四百萬人的軍事力量,可還是那句話——他們離中國太近,隻要中國將朝鮮釜山和琉球群島做為跳板對日本實施大規模的兩棲登陸作戰,日本就無異於引火自焚。

上兩次慘敗的教訓是深刻的,沒有海軍優勢就不要去進攻對手。

美國人的太平洋艦隊主力一天不到日本駐紮,日本就一天不會擅自行動,專門針對日本軍力的遠東集團軍則也不動,穩穩的駐守在朝鮮、海參崴和台灣省戰區,將日本封鎖起來,既不浪費軍力和物資去進攻,也不讓日本發揮任何作用。

1941年6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進入了一個更為激烈的時期,在開啟了北方航道,直接向俄大規模的提供軍事物資後,大西洋聯盟終於決定將戰火燒開,爭奪非洲的資源,同時在遠東開辟第三戰場,利用日本的戰力分擔俄軍的壓力。

做為應對,中國海軍重新調整戰略分布,成立新的大西洋聯合艦隊司令部,並將駐非軍力擴張到400萬人。

中國海軍的航母群大體分為三個部分,即太平洋戰區、地中海及印度洋戰區、大西洋戰區,調往大西洋戰區的航母多達14艘,新西伯利亞級占4艘,雅賓斯克級6艘,307級護航航母4艘,

海軍上將鄭大濂從印度洋戰區調任大西洋戰區擔任聯合艦隊總司令,非洲集團軍總司令馬季疆也獲得足夠的授權,開始主動的搶在英美之前發動南非戰爭。

搶下南非,這就意味著大西洋聯盟可供調取的戰爭資源將進一步的被縮減。

1941年7月,中美兩國海軍在太平洋戰區的第一次大規模海戰終於爆發,美軍太平洋艦隊完成集結籌備,以14艘戰列艦、4艘約克城級航母、2艘護航航母為主力試圖對夏威夷發起第一次的攻擊。

在中國的航母戰略逐漸顯露出來後,無法確定航母和戰列艦究竟是哪一邊更重的大西洋聯盟采取了同步建造的策略,美軍在1940年底實現了在戰列艦總噸位上對中國的超越,其航母數量也達到12艘,其中四艘是在原巡洋艦的基礎上改裝的護航航母。